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D)的疗效。方法 将 56例DPND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各 2 8例 ,对照组采用DPND的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 ,每日静滴 2 0ml,治疗并在治疗 1 6周后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肝肾功能、血糖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 1 6周后 ,银杏达莫治疗组对改善DPND患者的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感觉异常和 或减退等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 75 .0 % ,较对照组 53 .6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率 53 .6 % ,较对照组 2 1 .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而银杏达莫对肝肾功能、血糖等无影响。结论 银杏达莫对改善DPND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 ,且可以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是治疗DPN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2.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荣良群陆正齐朱本亮陈芳杨森王琦魏秀娥(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21006)关键词脑脊液细胞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图法分类号R743近年来,我们对10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了408例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与目前...  相似文献   
53.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灌注成像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IP存在的范围和时间规律。方法:对72例发病时间在1~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IP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值和rADC值并加以比较。结果:26例发病时间〈6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1例,30例发病时间在6~24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例;PWI〉DWI者病灶中心ADC值与IP区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IP区ADC值与其对侧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和PWI结合能灵敏的判断IP的存在,IP存在的时间窗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变化及钙拮抗剂对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32P同位素掺入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58例脑中风病人,包括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和36例脑梗塞患者以及35名健康对照者血小板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TIA组和脑梗塞组MLCK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1),而Ca2+,Mg2+-ATP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TIA组和脑梗塞组之间,这两种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用钙拮抗剂nimodipine治疗后,TIA组和脑梗塞组患者Ca2+,Mg2+-ATP酶活性均有部分恢复(P<0.05)。结论血小板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钙拮抗剂可部分改善血小板Ca+2,Mg2+-ATP酶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PR)及白细胞(WBC)水平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139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3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cy、hs-CPR及WBC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hs-CPR及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及WBC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Hcy、hs-CPR及WBC水平可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矿工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015名徐矿集团职工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心理因素对职工生活及安全生产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运用心理测试系统对普查量表结果归类和对比分析。结果一线井下职工在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中分数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一线井下职工进行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ACI患者96例,脑梗死发病后7 d内完善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外动脉病变情况;第(8±2)天完善多导睡眠图(PSG)和抽血等生化指标检查,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分成ACI不伴OSA(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no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ACI-NOSA)组、ACI伴OSA(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obstructive sleep apnea,ACI-OSA)组,后者分为轻(ACI-LOSA)、中(ACI-MOSA)、重(ACI-HOSA)3组。结果 96例ACI患者中,68.75%(66/96)合并OSA,其中ACI-LOSA 18例,ACI-MOSA 35例,ACI-HOSA 13例。ACI-OSA组高血压发生率(71.2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1.70±17.36)μmol/L]均高于ACI-NOSA组[46.67%、(12.49±8.90)μmol/L](P0.05),2组间体重指数(BMI)、血糖、纤维蛋白原(FIB)、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在ACI-OSA患者中占61.29%,在ACI-NOSA患者中占14.29%;颈动脉粥样硬化在ACI-OSA患者中占67.74%,在ACI-NOSA患者中占35.71%。结论脑梗死患者合并OSA时高血压发病率及Hcy水平明显升高;OSA增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且OSA程度越重,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对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后脑梗死复发的修饰作用。方法 363例合并Hhcy脑梗死患者,180例给予干预Hhcy及标准二级预防治疗,183例给予标准治疗。随访1a观察不同MTHFR基因型脑梗死干预Hhcy后卒中复发的情况。结果 CC型患者标准治疗+干预Hhcy组1a卒中复发率19.64%,与标准治疗组(2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患者中标准治疗+干预Hhcy组卒中复发率18.42%,与标准治疗组(1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中标准治疗+干预Hhcy组1a卒中复发率10.20%,标准治疗组26%,两种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T基因型患者中,对影响卒中复发的单因素给予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干预Hhcy治疗降低TT基因型卒中复发风险,OR值0.678。结论 MTHFR 677位TT基因型患者干预Hhcy后能够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演变规律及其在脑梗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确诊的超急性期(〈6 h)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分别于脑梗死的急性期(6~72 h)、亚急性期(4~14天)和慢性期(15~30天)进行3次磁共振随访,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DWI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①脑梗死超急性期:DWI呈高信号改变,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91.1%;常规磁共振T1WI和T2WI均无阳性病灶发现。②脑梗死急性期:DWI信号仍为高信号,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100%;T1WI、T2WI病灶阳性率为82.2%、86.7%。③脑梗死亚急性期:DWI仍呈高信号,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97.8%;T1WI和T2WI病灶阳性率均为100%。④脑梗死慢性期:DWI信号大多呈等信号和低信号改变,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仅为22.22%;T1WI和T2WI病灶阳性率均为100%。结论脑梗死病灶信号在DWI呈现一定的时间演变规律;DWI对于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亚急性期两者相似,慢性期DWI不如常规磁共振;DWI结合常规磁共振可以用于判断不同时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