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1篇
  免费   660篇
  国内免费   310篇
医药卫生   12061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437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504篇
  2020年   390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374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680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797篇
  2010年   714篇
  2009年   666篇
  2008年   667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521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37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托宁与阿托品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长托宁与阿托品对心率、血压、腺体分泌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出80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两组:Ⅰ组(长托宁)、Ⅱ组(阿托品)。麻醉前30min各组病人给相应的药物肌注,然后施行全麻手术。观察用药前(基础值)、用药后20min、30min、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3h的心率、血压和腺体分泌的变化。结果 用药前、用药后20min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用药后30min、插管时、拔管时、两组心率有明显差异;插管时、拔管时腺体分泌量两组有显著差异,且Ⅰ组药物作用明显长于Ⅱ组。结论 长托宁对心率、血压无明显影响,对腺体分泌抑制明显优于阿托品,作为术前用药较阿托品更确实、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99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疗护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护患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护患关系是护患双方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谐护患关系是指护患之间相互理解、信任,积极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客观分析护  相似文献   
99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完全堵塞,从而出现心肌的缺血缺氧,严重的出现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目前治疗ACS主  相似文献   
994.
对精神卫生专业学生实习出科考核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本科医疗系精神卫生专业是培养精神、心理专科临床医师的摇篮。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是该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神经、精神、心理科的临床实习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关键步骤,通过临床实习,可以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得到验证与加强,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作为职业医生应具备的多方面能力,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将慢阻肺伴呼衰患者作为实验组,非呼衰患者为对照组,均在血氧饱和度(SaO2)仪监测下行雾化吸入治疗。动态记录吸入前、吸入后的SaO2变化。将吸入前与吸入后5分钟、10-15分钟的数值取差值d,经t检验,得出实验组在吸入前后的SaO2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经t检验,P>0.05。得出吸入前后的SaO2差异无显著性。并提出了有效的吸入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提高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准确率,建议临床采用Berry分型。方法11例APSD患者,超声心动图重点扫查大动脉短轴、右室流出道、高位升主动脉长轴、肺动脉干长轴和胸骨上窝主动脉弓等切面,观察主动脉肺动脉间隔是否完整及间隔缺损的大小、部位,肺动脉分支与升主动脉的关系,主动脉弓降段发育状况。结果按Berry分型,11例APSD患者超声诊断分型为:APSDI型6例,Ⅱ。型1例,ⅡB型3例,Ⅲ型1例。2例Ⅱ型APSD患者均合并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离断和动脉导管未闭且室间隔完整。术前超声心动图对全部患者的APSD畸形作出了明确诊断,仅漏诊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右心超声造影可明确鉴别APSD与回声中断的假阳性表现。结论超声心动图为无创性诊断APSD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性高、重复性强。Berry分型值得向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调节子1(MDC1)与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手术或刮宫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DC1、MMR蛋白(MSH6、MSH2、PMS2、MLH1)的表达,并根据MDC1及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分析MDC1、MMR蛋白表达及结合两种蛋白不同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分析MDC1和MMR蛋白联合检测与总生存率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MDC1与MM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MDC1阳性表达患者相比,MDC1阴性表达患者年龄较小,主要为低级别(1~2级)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与MMR表达完整(MMR-p)患者相比,MMR表达缺失(MMR-d)患者年龄较小,主要为低级别(1~2级)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MDC1阴性表达/MMR-p、MDC1阳性表达/MMR-p、MDC1阴性表达/MMR-d、MDC1阳性表达/MMR-d各组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1、MMR蛋白联合检测与患者的总生存率无关(P>0.05),MDC1阴性表达占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的9.5%(12/126),与MMR-d呈正相关(P<0.001)。结论MDC1、MMR蛋白多在低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失表达,并且MDC1阴性表达与MMR-d具有正相关性,提示MDC1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评价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 (CMM )技术检测右心起搏时心室肌的收缩起源和顺序的可行性 ,并比较其组织速度图 (TVI)和应变率图 (SRI)两种成像模式的特点。方法 应用CMM的TVI和SRI成像模式 ,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 ,分别在心尖四腔观、左室两腔观以及心尖左室长轴观评价 2 5例安装右心起搏器患者与 2 0例健康成人局部心肌收缩 (或形变率 )的先后次序。结果 ①正常心肌的收缩起源位于室间隔中部 ,室间隔中部早于心尖部收缩的显示率为 90 %;而右心起搏心律组则显示室间隔心尖部最先收缩 ,TVI图和SRI图显示室间隔心尖早于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的比例为 84%和 92 %;正常心肌和右心起搏心肌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②右心起搏心肌的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心肌迥异。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和室间隔心尖最早除极收缩 ,右室游离壁较室间隔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早 ;左室的侧壁、前壁和左室后、下壁心肌的收缩明显延迟 (P <0 .0 5~ 0 .0 0 5 ) ,并呈现由心尖至心底方向依次收缩减慢的特点。结论 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的速度和应变率曲线 ,为超声准确客观地评估心肌电活动状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王静  丁燕  孙毅  甘华葵 《华西医学》2002,17(1):114-114
2型糖尿病合并胸腔积液临床上屡见不鲜 ,鉴于其表现较为隐匿 ,原因复杂 ,尤其是顽固胸水常为多因性 ,治疗困难 ,为探索其病因及治疗手段 ,我们对我院从 1996~ 2 0 0 1年期间收治的 4 6例 2型糖尿病合并胸腔积液病人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6例均为 2型糖尿病 (按 1999年的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 )合并胸腔积液 (胸片和 /或B超明确 )病例 ,其中女性 33例 ,男性13例 ;年龄 4 8~ 82岁 ,平均 6 5岁。糖尿病史 1月~ 2 5年。1 2 临床表现  4 6例患者胸腔积液表现均为亚急性和慢性起病 ,渐进性气紧、咳嗽、胸闷 ,…  相似文献   
1000.
【摘 要】 目的 评价时差成像技术(time—lapse,TL)干式培养与传统湿式培养对不同年龄组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 7月至2021年12月,2390例体外胚胎培养结果,其中TL组640个周期,传统湿式培养组(对照组,Control,C组)1750个周期,比较两组间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的差异。结果 (1)两组在女方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因素、促排卵药物(Gonadotropins,Gn)用量、受精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2)在20-29岁组:与C组比较,TL组有效胚胎率 (75.39%vs 70.15%)、优质胚胎率(49.79%vs 41.98%),TL组均显著升高(P<0.01);在30-34岁组:与C组比较,TL组优质胚胎率(46.70%vs 41.43%)也显著升高(P<0.01),囊胚形成率(57.14%vs 52.74%)、优质囊胚率(35.82%vs 32.26%)明确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与C组比较,TL组优质胚胎率(44.05%vs 48.96%,P<0.05)、囊胚形成率(16.11%vs21.77%,P<0.01)及及优质囊胚率均显著降低(16.11%vs 21.77%,P<0.05)。结论 与常规湿式相比,在低年龄组(20-34岁),TL培养可显著提高优质胚胎率;而在高年龄组(≥40岁)则显著降低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可能与培养基渗透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