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脂蛋白(a)[Lp(a)]具有特殊结构,是一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糖尿病患者不仅有糖代谢紊乱,同时有脂代谢紊乱,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2]。本实验旨在测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清LP(a)浓度,并分析其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糖尿病专科门诊选择符合WHO(1980年)建议诊断标准的NIDDM患者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32~69岁;病程0.5~25.0年。单纯性NIDDM48例,伴有机网膜病变、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等慢性并发症者…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的优化条件,建立基于AllGlo探针技术荧光定量法检测4种疱疹病毒新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单重和多重定性PCR扩增临床常见4种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HSV-2、Epstein-Barr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并测序鉴定,然后分别采用AllGlo探针和TaqMan探针的单重和多重定量PCR技术对4种疱疹病毒进行单种和多种病毒同时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TaqMan探针和AllGlo探针单种疱疹病毒检测阳性率和特异性均为100%,AllGlo探针单重定量PCR检测比4重探针单种定量PCR的检测Ct值高1~3,AllGlo探针4重定量PCR可以同时检测4种疱疹病毒,相同样品AllGlo探针4重定量PCR检测与单探针单重定量PCR分别检测的结果符合率100%.结论 AllGlo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通量、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TaqMan探针,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恢复灌注-球囊扩张-机械取栓-支架成形(RE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不同开通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2b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等。结果共纳入88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其中采用RETS技术治疗者48例,采用顺向开通40例。与顺向开通组[(98.88±26.09)min]相比,采用RETS技术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更短[(72.06±17.29)min,t=-5.56,P<0.001],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更高[35/48(73.0%)比21/40(52.5%),χ2=3.9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患者临床预后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TS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用以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4.
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冰冻切片行HSP70免疫组化染色,并用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动物无HSP70免疫反应;局灶性脑梗死组12h即有:HSP70的表达,48h时HSP70表达至高峰,阳性反应局限于半暗带。TUNEL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动物无凋亡细胞;局灶性脑梗死组6h时在半暗区凋亡细胞出现,3d达高峰。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可诱导HSP70的表达、神经细胞凋亡,两者的分布一致,但HSP70的表达高峰明显早于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皮层血流量和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c-fos阳性反应的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后坏死区皮层血流量呈波浪样改变,3h降至最低,为正常血流量的(9.36±1.72)%,6h后回升,12h达高峰,为正常的(31.18±1.44)%,24~48h血流量再度下降,与3h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半暗带皮层血流量6h降至最低,为正常皮层血流量的(30.88±7.11)%,9~48h呈上升趋势,至48h血流恢复至正常的(91.90±4.56)%,较其它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fos在脑梗死发生30min时半暗带区即有大量蛋白表达,并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量相应增加,直至6h达表达高峰;在梗死后3h整个同侧皮层出现c-fos的弥漫性表达,6h发现梗死对侧大脑皮层亦有表达。观察9h后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且只限于梗死的半暗带区。在坏死区均未见c-fos表达。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皮层血流量和c-fos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20例。A组为单纯中医治疗组,行牵引、按摩、理疗;B组为单纯西医治疗组,行骶管疗法;C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结果A组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B组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例;C组治愈1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0例;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3种方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定量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A、D的方法并探讨肠毒素在食物中毒引起腹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femB、SEA和SED基因分别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肠毒素A、肠毒素D的靶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收集食物中毒导致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87份,并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毒素A的灵敏度为1.0×102拷贝,而检测肠毒素D的灵敏度为1.0×103拷贝;487份粪便标本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femB基因72例(14.8%),检出产肠毒素A菌株为11例(15.3%,11/72),产肠毒素D菌株为9例(12.5%,9/72),同时产肠毒素A、D菌株1例(1.4%,1/72)。结论:应用Taqm 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适合于大样本筛查。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动态数字化DR在泌尿系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间,在我院选取9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数字化DR和常规腹部X线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结果:9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实际结石状况为:肾结石24例,输尿管结石38例,尿路结石28例。动态数字化DR检测结果为:肾结石23例,输尿管结石36例(35例符合),尿路结石26例。动态数字化DR检测检出率为93.3%。常规腹部X线检测结果为:肾结石24例(22例符合),输尿管结石40例(30例符合),尿路结石26例(14例符合)。动态数字化DR检测检出率为73.3%。动态数字化DR检测泌尿系结石检出率与常规腹部X线检测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动态数字化DR检测泌尿系结石效果显著,结石检出率高,可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白细胞介素-1β(IL-1β)动态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4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TBM组)分为昏迷组和无昏迷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选择无神经系统疾病的腰麻术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TBM组和对照组均于发病后1~6天首次采集脑脊液,以后每隔5~7天采集1次,共5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法测定3组患者不同病程脑膜炎S100B、IL-1β含量.结果 15例发生昏迷(昏迷组),28例未发生昏迷(无昏迷组).昏迷组和无昏迷组S100B、IL-1β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昏迷组较无昏迷组患者脑脊液S100B、IL-1β含量增高明显.随时间的延长,S100B维持于较高水平,而IL-1β的含量不断下降.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含量的高低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IL-1β对治疗反应更灵敏.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LDL及OXLDL与血小板的目的相互作用在冠心病发病机理的作用,方法对46例冠心病患者分离LDL,及3Z例冠心病患者体氧化LDL,并与血小板孵育.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同时46例正常人作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LDL及OXLDL显著增加血小板聚集率(P<0.01),而OXLDL作用更显著(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增加与OXLDL呈正相关(r=0.59,P<0.01)而与血浆LDL浓度无关。结论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氧化修饰直接作用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这种脂蛋白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