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通过作用于靶基因mRNA的3’UTR区域而调节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与癌症有着密切的联系,miR-NA可通过调控其相应靶基因从而调节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对肿瘤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对肿瘤进行准确诊断,而且可以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策略。胶质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颅内肿瘤,临床上难以做到完全切除,患者预后较差。miRNA在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与胶质瘤相关的miRNA进行鉴定并且明确其相关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将为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领域。本文主要对胶质瘤中一些表达异常的miRNA及基于miRNA的胶质瘤诊断及治疗领域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5例,结果4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分叉区巨大动脉瘤闭塞90%。术后仅1例出现一过性右侧肢体扁瘫和失语,24h 后恢复。对其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人脑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Aurora-A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Aurora-A基因与胶质瘤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了4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和20例正常脑组织中Auro-ra-A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关系。结果Aurora-AmRNA在胶质瘤组、Ⅰ-Ⅱ级胶质瘤组、Ⅲ-Ⅳ级胶质瘤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414±0.157%、0.380±0.067%、2.050±0.144%、0.040±0.004%。统计显示Aurora-AmRNA表达水平在胶质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Ⅰ-Ⅱ级胶质瘤组及Ⅲ-Ⅳ级胶质瘤组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Aurora-AmRNA表达水平在Ⅲ-Ⅳ级胶质瘤组中显著高于Ⅰ-Ⅱ级胶质瘤组(P0.05)。结论Aurora-A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有高表达,说明Aurora-A基因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urora-A基因在Ⅲ-Ⅳ级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组织中有更高表达,说明Aurora-A基因可能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占脑卒中的5%,而其中7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其中高分级颅内动脉瘤占20%~30%。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至20%,死亡患者中超过90%为入院时的高分级动脉瘤患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36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患者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29例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1例予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经再次DSA,头颅MRI或MRA检查及手术探查后发现阳性结果8例,其中经开颅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后好转6例,伴有脑神经功能损害1例,死亡1例.结论 对于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的患者,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诊治过程中应予足够重视,有条件应复查头颅MRI或MRA以及再次D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均在出血后早期(72h内)行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予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22例,12例恢复良好,9例中重度残疾,1例死亡。结论尽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术后予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个难点。球囊和支架重塑瘤颈技术使以往单纯采用三维弹簧圈无法填塞的宽颈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但这些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而且对于一些动脉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和瘤体上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脉瘤,有时即使辅助球囊和支架,也很难达到完全栓塞。相比之下,双微导管技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占颅内肿瘤的35.2%~61.0%。heparanase最早由Parish[2]等发现,是一个关键的胞外基质降解酶,它降解硫酸乙酰肝素和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上的聚糖侧链,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严重的鼻衄是经蝶垂体瘤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少见,且来势凶险,处理非常困难,甚至造成手术失败,病人死亡。本文报道3例,结合文献作初步探讨。1病历资料例1:男,46岁。因全身乏力、阳萎2年入院。头颅CT示鞍区肿瘤约16.0mm×14.0mm×9.0mm;蝶鞍断层X线片示蝶鞍稍扩大。诊断:垂体瘤。于1981年7月15日在全麻下经口鼻蝶窦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打开鞍底左侧见出血,即用骨蜡填塞,出血停止,切除肿瘤。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ZI天咳嗽后,出现左侧鼻孔猛烈出血,纱条填塞双侧鼻腔无效,片刻达1000ml,即压迫左侧颈总动脉,出血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