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究疏血通注射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梗死区侧支循环重建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8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奥扎格雷氯化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侧支循环微血管显示分级、安全性。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11%)与对照组(71.11%)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治疗前2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ADL评分、侧支血管显示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TNF-α、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侧支血管显示2级分级病例数为8例(17.78%),对照组侧支血管显示2级分级病例数为2例(4.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缺血梗死区侧支循环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康复训练治疗步态障碍及疼痛的临床疗效以及步态与帕金森病疼痛相关性。方法: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55例随机分为训练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常规采用药物治疗,训练组加用床边康复训练及室内康复训练等方面康复训练干预综合锻炼步态及平衡功能,治疗前后采用UPDRS II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步态分析、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进行评定。结果:2周床边训练及4周室内步态平衡训练后,训练组患者步速、步长、髋关节屈曲最高角度、双支撑相、UPDRS III评分、BBS评分及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训练组患者在步速、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双支撑相、BBS评分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组患者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与VAS疼痛评分、平衡能力存在相关性(r=-0.61、0.53,均P0.01);步速与VAS疼痛评分、平衡能力存在相关性(r=-0.48、0.69,P0.05、P0.01);双支撑相与平衡能力存在相关性(r=-0.71,P0.01);双支撑相与VAS疼痛评分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7,P0.05)。结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姿势及步态异常,同时有利于疼痛减轻,且步态与疼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的危险因素,分析AR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患者,本次脑梗死发作前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至少1周,入院后每晚继续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入院12h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梗死量表(NIHSS)评分评估脑梗死临床严重程度,通过基于弥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脑梗死早期CT评分(DWI-ASPECTS)评估急性脑梗死面积大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脑梗死患者中AR患者39例(26.0%),AS患者111例(74.0%)。AR组糖尿病患者比例及血LDL-C水平均高于AS组;糖尿病、高LDL-C血症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98、5.501,95%CI:1.053~9.114、2.739~11.049,均P<0.01)。AR组NIHSS评分为(11.54±4.48)分,高于AS组的(10.07±4.25)分(t=2.03,P<0.05),AR组患者较AS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脑梗死。AR组DWI-ASPECTS评分为(7.86±1.31)分,低于AS组的(8.45±1.55)分(t=2.34,P=0.02),AR组患者亦更容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结论AR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严重程度和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4.
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复方丹参注射液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蛋白激酶C抑制剂一灯盏佃辛注射液,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灯盏佃辛注射液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5.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2群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80人和健康志愿者2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HoehnYahr分期法将80名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级22人,Ⅱ级24人,Ⅲ级20人, Ⅳ级14人,Ⅴ级0人。分别收集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各5 mL,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4~+CD11b~+和CD14~-CD11b~+细胞的水平,磁珠分选2群细胞,通过q PCR检测2群细胞中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环氧合酶2(COX-2)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检测2群细胞表面膜蛋白CD14和CD11b,以及ARG1、IL~-10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比例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变化,而CD14~-CD11b~+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不同分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比例与Hoehn~-Yahr分期呈正相关,且CD14~-CD11b~+和CD14~+CD11b~+细胞共同高表达IL~-10和COX~-2,仅CD14~-CD11b~+细胞中高表达ARG1,与CD14~+CD11b~+细胞和正常人的2群细胞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和ARG1的高水平表达可以作为帕金森病发病和分期的参考依据。免疫抑制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其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根据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分选取98例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及对照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检测。 结果入选时2组患者LOTCA评分、MBI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以观察组患者LOTCA评分[(99.4±8.4)分]、MBI评分[(80.7±5.9)分]、P300潜伏期[(373.45±52.13)ms]及波幅[(7.87±2.63)μV]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作业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DL能力,改善其认知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分析拟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假卒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卒中中心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269例的临床资料,经溶栓治疗后诊断AIS 240例(89.2%),假卒中29例(10.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溶栓治疗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PD- ECGF)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PD- ECGF浓度,同步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脑梗死的体积。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平均血清PD- ECGF浓度分别为(4080.62±1569.27)、(4386.03±1746.05)、(5473.24±2312.75)、(3365.72±1421.76)pg/ml,4个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7,P<0.05),并均高于对照组(2687.92±950.60)pg/ml。相应时点的NIHSS评分分别为(6.35±4.09)、(6.25±4.45)、(5.42±4.44)、(4.68±4.49)分,4个时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发病后第3天脑梗死体积与血清PD- ECGF浓度无相关性(r=0.107,P>0.05),但与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r=0.619,P<0.05)。结论血清PD- ECGF浓度在脑梗死后即有升高,但浓度的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康复无关,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