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2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尖片数字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具有传统X线影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它能快速获取所摄图像,而无需传统的胶片冲洗过程,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的可视性,图像可以保存、复制、传  相似文献   
92.
60例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癌症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癌症组、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各60例的心理状况。结果:癌症组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高于糖尿病组和健康组(P〈0.01)。结论:癌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心身状况较差,因此,在恶性肿瘤进行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直接数字成像方法对根尖周微小骨病损检测能力以及图像处理功能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干燥的下颌骨骨皮质上制作直径0.6~2.0mm圆形病损,采用直接数字成像方法拍摄标准化根尖定位片,得到原始数字图像,利用系统软件图像处理功能对原始数字图像进行优化处理,由5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拍摄结果评估。结果:直接数字成像方法对于直径在0.6~2.0mm根尖周实验性骨病损检测的能力随着病损增大而提高。图像处理功能可以改变对部分图像的诊断能力,但就整体而言对诊断能力并无影响。结论:直接数字成像方法对实验性根尖周微小骨病损具有极高的检测能力,为临床根尖周早期、微小骨破坏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在同一校园内生活和学习的大、中专医学新生的个性差异,为加强学生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388名大、中专医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PHI)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的测查。结果PHI中的HMA,16-PF中的L、O、Q2、Q4、X2、X3因素,大、中专医学新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院校进行学生管理时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应各有所重,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96.
97.
结合移动服务平台,介绍了以潍坊市人民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基础、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办公系统构架、关键技术和安全控制的研究,重点论述了潍坊市人民医院移动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对328例(其中男190例,女13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并发症、血脂、血清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死亡率高(17.3%vs6.8%,P<0.05),女性病例年龄高(69.10±10.00vs57.94±11.91,P<0.001),高血压史多(47.82%。vs34.21%,P<0.05),血脂水平高(5.73±1.38vs5.27±1.16mmol/L,P<0.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高(786.34±138.52vs648.32±113.8IU/mL,P<0.01)和非Q性心梗多(21.74% vs12.63% P<0.05),单变量死亡因素分析,高龄(年龄≥65岁),非Q性心梗,CPK峰值、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为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高死亡率与性别本身无关,而与年龄和梗塞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99.
蒺藜全草入药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莉  王春雨  韩梅  杨利民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163-2166
目的:比较蒺藜叶子、全草与入药部位果实之间含量的差异,探讨蒺藜全草入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了蒺藜生长的3种典型生境和6个产区采集样品,以蒺藜体内2类主要药用成分总皂苷和总黄酮物质为检测指标,测定了其在采收期内在根、茎、叶、果中的动态分布变化.结果:在采收期内3种生境、6个产区的蒺藜样品中的总黄酮和总皂苷类物质均主要分布在叶中,其含量分别为同期根、茎、果中含量的2.61倍以上.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蒺藜全草中2类有效物质的含量与果实中的没有差异,有些甚至显著的高于后者.结论:在采收和加工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蒺藜叶子的采集、保存与利用.另外从含量上来讲,蒺藜是可以全草入药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厚度,并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8)和斑块不稳定组(n=42),比较两组患者TIA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发时间、TIA再发次数及脑梗死例数。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背侧壁形成,斑块厚度以0.5~1.5mm为主;斑块不稳定组患者TIA发作次数显著多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随访1年发现,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次发作时间显著短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次数、脑梗死例数高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结论 3.0 T HR-MRI能够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等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预测TIA病情发展,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