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7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1.
脑干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干胶质瘤占成人脑肿瘤的2.4%,占儿童脑肿瘤的10%~20%.脑干肿瘤的75%是胶质瘤,任何年龄可以发病,发病高峰为7~9岁和40~50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目前国内缺乏脑干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外资料表明[1]:英国新诊断儿童桥脑弥散型胶质瘤每年为20~30例,美国为100~150例.美国儿童弥漫型桥脑胶质瘤发病率为0.18/10万人/年.王忠诚等[2]统计1980年初至2001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干胶质瘤311例,占同期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1.3%.脑干肿瘤特别是脑干胶质瘤,手术治疗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712.
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闭塞颅内动脉瘤(附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自1993年1月~8月,我们用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20例中,动脉瘤分布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3例,颈动脉窝动脉(颈眼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4例,前交通动脉7例,基底动脉下段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1例,均做了微弹簧圈动脉瘤内闭塞术,其中14例完全闭塞,其余6例部分闭塞(准备第二次栓塞)。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在闭塞动脉瘤同时亦闭塞了同侧前动脉(无任何症状)以外,其余18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20例栓塞无一例死亡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13.
颅眶交界区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眶交界区域显微解剖。方法从不同的方向对26侧颅眶交界区进行显微镜下解剖研究,并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颅眶交界区的侧方暴露有利于眶-翼腭窝-颞下窝沟通肿瘤的切除,额底眶顶暴露适合于眶-蝶沟通肿瘤的切除,海绵窦和眼眶沟通肿瘤的暴露要兼顾额叶底面、中颅窝底前部和眶外侧壁暴露以颞侧上方入路为佳,内侧中线的暴露适合于鼻-眶沟通肿瘤的暴露。结论颅眶交界区与眼眶后部、海绵窦前部、蝶鞍区、鼻腔顶部筛窦、颞下窝和翼腭窝相关,不同特点肿瘤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手术入路暴露。  相似文献   
714.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支架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技术应用。单纯支架技术6例,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59例,二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40例,一期治疗病例中,先放微导管后放支架28例,先放支架后放微导管31例。结果 106例患者宽颈动脉瘤60例,梭形动脉瘤25例、夹层动脉瘤15例、假性动脉瘤6例。支架无法到位1例,105例第一次栓塞术后即时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70例(66.7%),动脉瘤大部分栓塞35例(33.3%)。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脑梗塞4例,支架移位4例。80例3个月至24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消失50例(62.5%),部分残留30例(37.5%),其中20例行再次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15例(75%)。80例两次完全栓塞共65例(82.5%)。临床随访105例病人死亡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结论 支架技术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715.
目的总结脑干神经节胶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干神经节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均位于延髓,其中单纯位于延髓3例,累及上颈髓3例,累及脑桥3例,累及小脑1例。均经枕下后正中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肿瘤近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辅助放疗2例。病理诊断为神经节胶质瘤。随访3个月~12年,失访2例;存活7例,未见肿瘤复发;术后4个月因急性呼吸道梗阻死亡1例。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脑干神经节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主要切除突出到脑干外及脑干内相对表浅的肿瘤。脑干神经节胶质瘤预后较好,后组脑神经麻痹是其主要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16.
海绵窦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其内穿行着颈内动脉及Ⅲ、Ⅳ、Ⅴ1,2Ⅵ颅神经,使该区域的手术变得相当危险和复杂,以至开展缓慢。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显微解剖、颅底影像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才使这一区域的外科手术得以广泛开展并完善。本文针对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影像学研究及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一、海绵窦显微解剖[1,2]充分认识海绵窦的显微外科解剖是这一区域外科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近些年来,这一区域的显微解剖得以广泛开展,更新并完善了以往的一些认识,为该区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依据。传统概念认为,海绵窦是由许多纤维小梁分隔…  相似文献   
717.
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5,自引:12,他引:85  
目的: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脊髓髓内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的鉴别诊断,肿瘤囊腔及其空洞的形成机理,脊髓前动脉在病理状态下的作用及各种肿瘤的手术切除技巧。方法:系统分析了经显微手术切除的104例(116个)髓内肿瘤,包括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等十余种病理类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动物脊髓血管闭塞模型的研究。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率,亦无手术致残者。绝大多数病人得到满意疗效,并保证了患者良好的术后存活质量。结论:对于绝大多数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治疗及对不同肿瘤采取相应的微创性手术技巧。对于那些疯狂侵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要考虑一定剂量的常规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718.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静脉孔区肿瘤外科治疗的关键之一是手术入路的选择 ,到达颈静脉孔区的手术入路归纳为 :后方枕下入路 ,侧后方入路和侧前方入路。这些入路改良和派生出一系列相关的手术入路 ,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到达颈静脉孔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可以减少术后残废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19.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红花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相关信号通路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Chem)筛选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得到红花-缺血性脑卒中靶点基因的交集。运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可视化的中药调控网络;借助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R语言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潜在信号通路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通过筛选共获得红花有效成分22个,红花作用于缺血性脑卒的靶点220个,红花-缺血性脑卒中靶点交集的基因100个;构建出的PPI网络中出现频数较高的节点有白蛋白(ALB)、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原癌基因蛋白Fos(FOS)、胱天蛋白酶(CASP)3、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  相似文献   
7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