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0篇
医药卫生   7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81.
人工胶原膜对大鼠皮肤创伤促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工胶原膜(代号rackderm)对皮肤创伤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将其作为人工皮肤支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扫描电镜观察rackderm的表面结构,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孔径大小;制备动物背部创伤模型,分别应用人工胶原膜和油纱布包扎创面,分阶段取材后,宏观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应用病理学手段,结合图像分析观察rackderm的生物学作用。结果:扫描电镜显示rackderm为多孔结构,孔径介于20-40μm,允许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入;宏观观察rackderm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早于油纱布组,组织学观察显示该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油纱布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促进伤口愈合的生长因子在该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rackderm初步满足作为人工皮肤支架的物理条件,作为人工敷料,对创伤后造成的皮肤缺损,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2.
目的:为研究放射复合伤口难愈合的机制。观察单纯伤口及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方法: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放射复合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等方法,动态观察伤口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25Gy (γ射线)局部照射对伤口愈合有明显的损害作用,照射组伤口较对照组伤口延迟6d愈合。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组肌成纤维细胞出现晚、高峰期数量少。结论:辐射引起伤口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时相延迟,从而影响伤口收缩,可能是辐射影响伤口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83.
脉冲电磁场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当今社会电磁辐射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因素,并且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脉冲电磁场,由于其对生物机体的作用有其本身的特点,对生物机体将产生比连续波更为明显的影响。然而,脉冲电磁场对生物机体有害或有利的机理尚不很清楚。为此,本文依据目前人体电磁模型方面的研究,就脉冲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可能的作用机制,从基因、细胞核、细胞膜及酶活性和细胞转化等方面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前景做一概述。使之正确认识脉冲电磁场对生物物机体的双重作用,预防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784.
目的探讨γ射线和微波复合照射对造血系统的损伤特点及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其损伤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21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γ射线照射组(5.5Gy,简称射线组)、微波照射组(50mW/cm^2,简称微波组)及γ射线与微波复合照射组(5.5Gy+50mW/cm^2,简称复合组)。^60Co γ射线(剂量率为91.1cGy/min)全身一次性照射后立即进行微波全身辐照(S波段,平均功率密度为50mW/cm^2)5min。分别于照射后6h及1、3、7、14、28、90、180天活杀取材,观察胸骨骨髓组织学变化,并采股静脉血行常规检测,同时对复合照射后6h及第1、3、7天的胸骨骨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无论γ射线还是复合照射均可导致骨髓组织经历典型的凋亡坏死、空虚、再生修复及恢复4个阶段的病理改变,但复合组的病变重于射线组,恢复也更为迟缓。外周血象检查发现小鼠经γ射线及复合照射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呈进行性下降,于照射后期逐渐恢复,但复合组比射线组下降更明显,恢复也更缓慢。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复合照射后骨髓造血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凋亡及坏死等改变,以照射后6h最明显。结论一定剂量的γ射线和一定强度的微波复合照射可严重损伤小鼠造血系统,表现为骨髓组织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障碍,其损伤效应主要以γ射线为主,微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γ射线的损伤。  相似文献   
785.
电磁脉冲辐射后海马形态学观察及凋亡相关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电磁脉冲辐射后大鼠海马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大鼠接受电磁脉冲(EMP)辐射,其场强为6×104V.m-1。海马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及甲苯胺兰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cl-2和c-fos的表达。结果EMP辐射引起以神经元变性和固缩为主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导致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损伤。EMP辐射后1 h可见Bcl-2蛋白表达升高显著(P<0.05),6~24 h下降并低于对照组。EMP辐射后c-fos蛋白呈持续性增高,6~24 h升高显著,其中12 h达峰值(P<0.01)。结论EMP辐射可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凋亡相关基因Bcl-2、c-fos可能参与EMP所致的损伤及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786.
为了观察全身调控一氧化氮(NO)水平对多发性关节炎大鼠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探讨NO对关节炎症的作用机制,用福氏完全佐剂剂建立大鼠多发性关节炎模型;分组腹腔注射内源性NO抑制剂NG-nitrio-L-arginine(L-NNA)及生成剂L-arginine(L-Arg);观察大鼠TMJ的组织病一学变化。结果表明用L-NNA后TMJ的炎症反应和破坏程度显著减轻;而用L-Arg后情况则相反,滑  相似文献   
787.
本实验通过培养的NIH3T3成纤维细胞转染诱导型NO合酶(inducednitricoxidesynthase,iNOS)基因的研究旨在观察基因表达后合成的NO对60Coγ射线刺激细胞增殖和前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及照射:NIH3T3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为含10%小牛血清的1640。60Coγ射线照射剂量分为0、0.258、0.774、1.290mC/kg,细胞密度为5×104/ml,细胞经照射后分别加入96孔板内,小牛血清改为5%,继续培养30小时,用MTT酶标法[1…  相似文献   
788.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骨髓移植预处理后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往往危及病人的生命。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组织病理、病理生理、生化、发病机理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其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89.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大黄■虫丸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人帕金森蛋白(PARK7)、Sestrin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08—2022-03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老年AIS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大黄■虫丸治疗,从入院当日开始,干预为期4周。比较2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4周后治疗有效率、血流平均流速(TM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酶(Hcy)、PARK7、2Sestrin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血清PARK7、Sestrin2、Hcy水平、RI[分别为(14.47±2.74)μg/L、(11.01±1.64)μg/L、(11.08±1.69)μmol/L、0.62±0.18]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15±2.68)μg/L、(14.37±1.67)μg/L、(16.60±2.73)μmol/L、0.75±0.15](P<0.05),观察组血流TMV[(46.37±6.17)cm/s]、P...  相似文献   
790.
目的 采用高场强电磁脉冲 (electromagneticpulse ,EMP)辐射实验动物猴、犬、兔 ,并对比观察各种动物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的病理改变 ,从而研究EMP辐射对上述 3种动物视觉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场强为 6× 10 4V /m的EMP重复辐射猴、犬、兔各 10次 ,并于辐射后不同时间点对比观察其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根据光镜观察结果 ,发现上述各组动物经EMP辐射后的损伤程度为 :猴 >犬 >兔 ,提示EMP的辐射损伤效应具有种属差异。实验动物视觉系统各部分对EMP辐射的损伤敏感程度依次为 :晶状体 >角膜 >视网膜。经EMP辐射后 ,猴、兔晶状体易发生后囊混浊 ,而犬晶状体易发生前囊混浊 ,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晶状体水肿、空泡形成及白内障发生等。上述 3种实验动物角膜及视网膜的病理损伤程度基本一致。结论 高场强EMP辐射可引起猴、犬、兔等实验动物的视觉系统损伤 ,其中以晶状体对EMP辐射最为敏感 ,可诱发白内障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