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4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过去认为较少见,MRI的进展大大提高了CA的发现和正确诊断率,近年来有关CA临床病程和治疗效果的章逐渐增多,对于CA是否适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争议很大。本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1例采用2枚支架重叠置入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6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行瘤腔栓塞。结果17例置入支架20枚,其中1例栓塞后出现肢体轻度麻木无力,对症处理后恢复;7例夹层动脉瘤和1例梭形动脉瘤疏松填塞。随访6 ̄24个月。DSA复查,示8例动脉瘤消失,1例发现置入支架上段又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1枚及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消失。1例置入2枚支架者1年后MRA复查示动脉瘤缩小70%。1例栓塞后2个月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行TCD检查,发现支架段血管狭窄,服抗凝药继续观察;其余6例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比较MRI及FDG-PET在颞叶癫癎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探讨癫癎外科术前定位的方法以及手术预后的判断。方法 以手术后癫癎控制状况为标准,对30例颞叶癫癎患者的术前MRI和FDG-PET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RI及PET各自在癫癎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结果MRI有良好的脑结构分辨能力,对于症状性癫癎的定位价值高,当MRI显示海马硬化时,对致癎灶定位的意义大,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的可能性大。发作间期PET对于颞叶癫癎定位的敏感性高于MRI,但PET低代谢的范围往往超过致癎灶。与PET的目测方法比较,PET半定量分析并不能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及对手术效果的预测。结论 MRI与PET检查结合可以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及对手术效果的预测,减少颅内记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大鼠黑质致密部制作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微量注射6-OHDA于大鼠黑质致密部,观察经阿朴吗啡诱导后大鼠的行为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部分大鼠注射后即出现行动迟缓、少动、竖毛、躬身、尾部强直、肢体震颤、嗅探和易激惹等异常行为。术后4周时,共33只大鼠经阿朴吗啡诱导后在30min(P〈0.01)的平均旋转圈数〉7r/min,达到成功模型的标准,模型成功率为82.5%(33/40)。免疫组化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和对照组注射侧区明显减少(P〈0.01)。结论利用6-OHDA毁损大鼠黑质致密部可以较快建立稳定的PD大鼠模型,方法简便实用,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5.
96.
放射性脑坏死:机制、影像学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性脑坏死是最严重的放射性脑损伤,一直以来,放射性脑坏死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均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就其发生机制和MRI、PET、SPECT表现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
先证者男,8岁半,因智力低下来我科就诊.患儿为第1胎,足月顺产.小头畸形,眼距宽,内眦赘皮,鼻塌,双眼下斜,耳低位畸形,双上肢不能外翻,智力低下,语言表达能力差,仅能简单对话,其它方面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1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4例,血管内治疗7例,伽玛刀治疗2例,保守治疗2例。结果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血管内治疗的7例患者中,5例术后即刻行造影显示硬脑膜动静脉瘘消失,未发生并发症;另2例栓塞后有少量残留,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治愈。伽玛刀治疗2例,随访1年症状好转。保守治疗的2例患者,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其中1例成功治愈,另1例好转。1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30个月,7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2例复发,1例再次栓塞后治愈,1例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及伽玛刀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5例患者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应针对其部位及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是其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9.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总结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位于脑重要功能区和深部小病灶的经验和体会。方法:我院2000年11月至2001年3月采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内病灶18例,额叶6例(其中3例为于运动区),顶叶4例,枕叶2例,颞叶1例,桥小脑角2例,小脑半球3例,脑膜瘤6例,胶质瘤4例,炎性肉芽肿2例,血管网织细胞瘤3例,脂肪瘤,三叉神经纤维瘤和寄生虫感染各1例,结果:神经导航总体误差1.8-5.7mm,平均2.8mm,病灶全切除14例,次全切4例,位于运动区的3例小病灶,手术全切除后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结论:Stealth 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定位准确,尤其是对位于脑深部和重要功能区的小病灶,辅助显微手术效果显。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的49例TCCF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96个月,平均(18.57±20.89)个月。结果 49例中,术后复发8例,复发率为16.3%;复发时间在术后2~18 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瘘口在颈内动脉弯曲段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3,95% CI 1.83~91.46;P=0.010)。结论 TCCF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存在复发可能。瘘口位于颈内动脉弯曲段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审慎,术后需更为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