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于入院后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再根据DSA结果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7例)、轻度狭窄组(34例)、中度狭窄组(31例)和重度狭窄组(36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各狭窄组患者血浆TNF-α、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1),重度狭窄组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患者(P<0.05),中度狭窄组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血清TNF-α、IL-6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其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在临床诊断及病情判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硫辛酸对慢性酒精性周围神经病(CAPN)患者的炎性因子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2例CA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给予硫辛酸静脉滴注,0.6 g/d;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避光静脉滴注,500μg/d,两组均连用2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NF-α及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组TNF-α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可降低CAPN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叶酸和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将15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叶酸组、普伐他汀组及叶酸+普伐他汀组,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8周后测定血清CRP、FIB水平。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FIB、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清FIB、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组与叶酸+普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与叶酸+普伐他汀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组与普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叶酸和普伐他汀联合干预对降低血炎症因子CRP、FIB水平效果显著,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对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防止颈动脉狭窄进一步加重方面优于单一使用叶酸或普伐他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纤维肌电图(SFEMG)对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分析慢性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病原因。方法对46例已作常规神经传导检测(NCS)的慢性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病人,测定指总伸肌的颤抖和纤维密度(FD),并监测维生素B12、叶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在30例神经传导速度检测(NCS)异常者中,颤抖值均超出正常范围(18例伴阻滞),其中22例纤维密度增加;16例NCS正常者中,有6例颤抖值增大(4例伴阻滞),4例纤维密度增加,颤抖和纤维密度均与维生素B12、叶酸呈负相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单纤维肌电图是慢性酒精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手段,并可发现亚临床神经病变;B族维生素水平及脂代谢紊乱在慢性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的关系。方法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32例)、稳定斑块组(3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42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ys-C及ApoB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ys-C及ApoB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且随着斑块程度的增加,其血清Cys-C及ApoB水平也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血清Cys-C及ApoB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硫辛酸(LA)对慢性酒精性周围神经病(CAPN)患者周围血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例CA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LA及甲钴胺静脉滴注,连用2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周围血NOS及ROS变化,并以神经系统症状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w后,两组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周围血NOS及R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w后,两组患者周围血NOS及ROS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LA对CAPN患者周围血NOS及ROS水平有降低作用,并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叶酸和普伐他汀对其血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D-二聚体(DD)的作用。方法 1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叶酸组、普伐他汀组及叶酸联合普伐他汀组。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治疗8周后测定血中TNF-α、IL-6及DD的数值,了解其变化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血TNF-α、IL-6及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叶酸组与叶酸联合普伐他汀组及普伐他汀组与叶酸联合普伐他汀组TNF-α、IL-6、DD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联合普伐他汀干预对降低血炎症因子TNF-α、IL-6及DD水平效果显著,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对于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防止颈动脉狭窄疗效优于单一使用叶酸或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122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用ELISA法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ACI组Hcy、TNF-α和IL-6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ACI组Hcy与TNF-α、IL-6水平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346,P〈0.05),TNF-α与IL-6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382,P〈0.05)。结论 Hcy、TNF-α、IL-6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叶酸、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叶酸和瞢伐他汀对其血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一6)的影响.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叶酸组、普伐他汀组及叶酸+普伐他汀组.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治疗4周后测定血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的数值,了解其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治疗后血CRP、FIB、TNF-a、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叶酸组与叶酸+普伐他汀组及普伐他汀组与叶酸+普伐他汀组CRP、FIB、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和普伐他汀联合干预对降低血炎症因子CRP、FIB、TNF-α,IL-6水平效果显著,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对于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优于单一使用叶酸或普伐他汀,对临床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明显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