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保定市农村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态度,为进一步开展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保定市农村居民共1100人,采用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问卷、《病例测验》及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完成调查1055人.其中男380人,女675人。男性及女性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8%比63.4%;χ^2=1.26,P=0.263),但两组问卷正确率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1±2.41)比(12.40±2.29);t=2.10,P=0.036]。男性及女性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16±8.09)分比(32.65±7.57)分;t=1.01,P=0.311],但部分条目男女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低,男女之间也存在差异,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利培酮为对照,检验奥派(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各症状群的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40例与利培酮组40例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采用放射免疫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末分别测定血清PRL水平. 结果8周末PANSS的减分率,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分别为(69.46±20.18)%和(68.57±20.83)%.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用TESS评定两药不良反应,阿立哌唑组评分为(3.23±2.67),利培酮组为(3.93±5.79),不良反应轻微.8周末血清PRL水平,阿立哌唑组(12.33±12.18)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120.35±75.64)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立哌唑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之间的差异.方法 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分类为标准,对门诊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16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61例进行MMPI.结果 (1)两组患者说谎得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诈病、校正得分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两组患者抑郁、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社会内向得分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两组患者精神病质、神经症质、社会内向、夸大掩饰、非社会化因子得分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危险行为中自杀自残得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冲动伤人和酗酒滥用得分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MMPI有明显差异,MMPI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北省的精神卫生工作现状。方法 通过自拟问卷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结果 截至2001年12月,全省有精神卫生机构67个、病床6505张,平均9.71张/10万人。全省有精神科医生1030人,护士1450人。精神卫生机构分布全省。精神卫生工作以临床医疗和心理咨询为主。结论亟需开展社会服务,设置全省精神卫生工作统一管理协调机构和对全省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15.
住院精神科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住院精神科患者的死亡资料,探讨死亡原因及相应护理对策,为精神科临床护理和医疗服务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128例精神科住院死亡患者的病历,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8例精神科住院死亡患者中,死亡原因以躯体疾病、意外事故和猝死为主,分别占50.8%、19.5%和19.5%;首次住院死亡91例占71.1%;住院10 d内死亡60例占469%;死亡多发生在夜间、午休和三餐时间.结论 躯体疾病、意外事故和猝死是精神科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首次住院、住院10 d内的精神科患者,并加强特殊时间段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保定市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时点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周岁的人群,共10073名,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将调查对象分为高、中、低危险组,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对调查对象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结果9021例完成调查,广泛性焦虑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81%;女性(1.27%)高于男性(0.35%)(P〈0.01);农村(0.89%)高于城市(0.28%)(P〈0.05);年龄50~59岁者的患病率(1.16%)最高;女性患病危险性是男性的3.465倍;与其它精神障碍共病39.66%,其中与抑郁障碍共病占91.30%;精神科就诊率为5.17%。结论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常见于农村女性,与抑郁障碍共病最常见,且专业就诊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利培酮、氯氮平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的成本-效果。方法:对8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利培酮或氯氮平进行治疗,根据PANSS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对住院花费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利培酮、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显效率分别为77.8%、71.4%,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产生单位效果所需成本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费用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8.
Thefamilyisthefirstschoolofchildrenandtheparentsaretheirfirstteachers.Theparentalrearingpatternaffects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inattackofpsychiatricsintheirchildren犤1犦.Thispapertriedtostudythecharacteristicsofparentalinschizophrenicswithbrilliantrecordsinordertoprovideanevidenceforpreventionandfamilytreatmentforthesepatients.1Subjectsandmethods1.1SubjectsThepatientsinthestudygroupwerefromthepa-tientsconsecutivelyadmittedinourhospitalfrom1993to1998.Theeligibilitycriteria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妇幼保健机构的医护人员正确识别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现况进行调查。方法:采用分层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河北保定市12家妇幼保健机构(5家妇幼保健院和7家综合性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共267人;采用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问卷》中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病例分析(问卷6)对医护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260名被调查的医护人员完成调查,对孕产妇产后抑郁症正确识别率为85%;其中市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正确识别率(92.4%)高于区县级医院(89.2%)及省级医院(68.7%)(χ2=19.27,P=0.000);对问题2(识别后该病例目前最需要补充资料)的正确率为65%;问题3(该病例目前最合适处理)的正确率为10.8%;其中市级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的正确率(17.6%)高于区县级(7.8%)及省级医院(6.0%)(χ2=6.91,P0.05)。结论:妇幼保健机构的医护人员对孕产妇产后抑郁症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对于识别后的处理能力尚显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平武县清水小学集体性癔病发作流行经过及干预过程,为集体性癔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综合干预方式对清水小学集体性痣病发作进行干预。结果从接到病情报告至整个事件结束,前后历时7天,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结论集体性痣病是一种具有暗示性器质性病患的症状,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在控制此类事件工作中,及时说明病因,加强心理卫生教育,转移环境,隔离病人,减少社会强化,及时解除躯体不适,慎用暗示治疗,分散注意力,都可能是正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