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测量中晚孕期正常胎儿大脑大静脉(VOG)管径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行MR检查的孕中晚期正常胎儿86胎,观察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快速成像稳态采集(FIESTA)序列、DWI序列、快速反转恢复运动抑制(FIRM)序列下VOG及脑静脉窦的成像清晰度,获得“优势”序列,以此测量VOG管径,对所得测量值与孕周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S-FSE序列对VOG及静脉窦的成像清晰度优于其他序列(P<0.05),以此序列测量胎儿VOG横径为(2.92±0.35)mm,VOG横径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大,与孕周呈正相关(r=0.762,P<0.05),线性回归方程为Y=0.799+0.070XP<0.05)。结论 SS-FSE序列是显示胎儿VOG及静脉窦的一种可靠的、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正常胎儿VOG管径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笔者在近期临床上遇到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十例纵隔良性肿物(纵隔淋巴结增生症3例,脂肪瘤4例,混合性血管瘤2例,淋巴管瘤1例)。这些病例较少见,尤其是纵隔血管瘤,淋巴管瘤更属少见。本文重点探讨这些纵隔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建立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体外模型,在保证冠脉CT血管造影( 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浓度对比剂在冠脉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注射液(270 mgI/ml)采用等渗盐水进行稀释,其浓度为3:.24、4.32、5.40、6.48、7.56、8.64、9.72 mgI/ml,以上液体分别置于7支相同长度的输液管内,按碘溶液浓度由低至高进行编号(①~⑦)。每次将3支输液管固定在鲜猪心上,模仿三支冠脉走行。采用256层螺旋CT将管电压设为80 kV,电流采用105、210、315 mA,再固定电流105 mA时变换不同电压80、100及120 kV,记录输液管中CT值、噪声值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 CTDIvol、DLP、ED)及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管电压固定80 k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A),CT值、SD、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CTDI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05 mA较210 mA及315 mA ED分别降低了50.62%和67.01%。管电压固定105 mA时,改变管电流(80、100、120 kV),3组不同管电压间图像质量评分及SD、SNR、CNR无明显差异( P >0.05);而其管内CT值、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kV较100 kV及120 kV ED分别降低了47.80%和65.84%。管电压固定80 k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A),或当管电流固定105 mA时,改变管电压(80、100、120 kV),碘溶液组(①~⑦)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对冠脉体模扫描表明,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冠脉CTA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利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自愿者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ADC阈值在诊断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肝硬化组:肝硬化患者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龄30~76岁,平均(55.02±12.56)岁,Child-Pugh A、B、C级患者分别为18例、25例和10例。(2)对照组:健康自愿者30名,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30~79岁,平均(52.34±12.68)岁。两组均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行DWI,分别测量3组b值(500、800和1000s/mm2)下肝脏的ADC值。结果 b=500和1000s/mm2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b=800s/mm2高;同时b=500s/mm2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又较b=1000s/mm2高。结论 MR-DWI ADC阈值在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 )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LGV)正常参考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对234例正常成人行腹部增强扫描,采用3D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薄层重组对门静脉和LGV进行血管重组,测量LGV汇人门静脉系2cm以内最大内径,按照不同性别、年龄段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11例LGV未显影外,余223例受检者均获得清晰的LGV图像.正常成人男性组 LGV 最大内径为(4.904±0.848) mm,95%可信区间4.749-5.060mm;女性组LGV最大内径为(4.558±0.802)mm,95%可信区间4.404-4.713mm;男、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组之间比较,30-39岁、40-49岁组LGV内径>70岁以上组(P<0.05).结论 MSCTA可以清晰显示LGV,其正常径线的测量对临床诊断LGV病变提供了正常参考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宗会迁  付凯亮  宋鹏  柳青  张鑫  马利  李彩英 《河北医药》2013,(21):3242-3243
目的:评价宽体探测器CT做前门控冠脉检查时,心率及心率波动对伪影产生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用256层CT做了前门控冠脉CTA,根据心率分为2组:组1:HR<65次/min;组2:HR≥65次/min。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用扫描容积节段之间的不匹配性来定量阶梯状伪影,同时对信噪比、辐射剂量等进行评价。结果冠脉CTA时平均心率(67±15)次/min,平均心率波动(12±20)次/min。心率与阶梯状伪影( r =0倐.41, P <0.01)和运动性伪影( r =0.57, P <0.01)之间均显著相关。心率波动与阶梯状伪影(r =0.16, P =0.517)和运动性伪影( r =0.15, P =0.357)之间均无相关性。2组之间的图像噪声、信噪比和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宽体探测器冠脉CTA时,心率波动对于阶梯状伪影和运动性伪影的产生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心率升高时会增加阶梯状伪影和运动性伪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基于心脏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房颤患者的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影像特征与左心耳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74例,非房颤患者7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56例,并记录临床信息。采用图像重建及后处理技术,对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的心肌、左心耳的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房颤组年龄与BMI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房颤组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面积、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而非房颤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相对于非房颤患者、正常对照组,房颤对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左心房体积有影响。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与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呈正相关,且与左心房体积相关性更高。结论 房颤患者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增加,且心肌厚度与左心耳和左心房体积正相关,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有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回顾性分析55例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LCD)的CT特征,并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对LCD有诊断价值的影像特点.方法 搜集20年间胸腹部LCD患者55例,其中胸部25例,腹部30例.55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组织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征象由2名放射学医师同时分析.结果 54例透明血管型(50例)和混合型(4例)Castleman病CT表现主要包括孤立性肿物(90.7%,49例)、边缘不规则或分叶或浸润(83.3%,45例)、中央性钙化(38.9%,21例)和显著强化(100%,54例),72.2%(39例)的病灶内可见局灶性非坏死性低密度影,70.4%(38例)和96.3%(52例)的病灶周围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和扩张的滋养血管.1例浆细胞型Castleman病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伴中央缺血坏死的轻度强化的单发肿块影.其CT分型包括边缘光整的单发肿块(4例)、边缘不规则或分叶状单发肿块(30例)、边缘模糊呈浸润性或磨玻璃样肿块(16例)及多发融合肿块(5例).结论 胸腹部LCD的CT表现与发生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和混合型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而浆细胞型LCD的CT表现则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9.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流和血流量等影响因素对动脉壁作用机制的学科.颅内动脉瘤是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的主要原因,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很重要.随着近年医学影像技术和流体力学软件发展,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病因研究成为可能.该文就国内外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血流动力学因素作一综述,阐述血流动力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0.
二维相位对比MRI在稳态流体模型的定量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作稳态流体模型并改变各种参数来评价工维相位对比(2D-PC)MRI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流速模型包括塑胶管(直径3.3mm),0.9%生理盐水2000ml、新鲜牛奶2000ml,高压注射器一台。通过改变模型的管道倾斜度(90°、45°)、流体的性质(牛奶、盐水)和注入流速(5.0、7.5、10.0和12.5cm/s),并采用不同流速编码值(20和30cm/s)行2D-PC法MRI,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不同条件下的流速测量值并与实际值比较,所有数据由两位高年资MRI医师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采用2D-PC MRI对流体模型进行测量并与实际流速比较,不同流速编码(F=0.01,P=0.999)、不同塑胶管倾斜度(F=0.034,P=0.966)及不同流体类型(F=0.006,P=0.994)时,测量流速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维相位对比MRI是一种较准确的血流定量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