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钡餐造影结合CT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钡餐造影结合CT综合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新标准的可行性。
方法 2004-2010年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 189例,放疗前后均行食管钡餐造影及CT检查。通过测量分析放疗后CT示食管最大壁厚度及区域淋巴结体积变化,结合钡餐造影的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及随访结果,探讨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结果 钡餐造影评价标准依然有指导意义,但也有局限性。CT疗前 115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后造影评价CR组仅局部控制率高于PR组,生存率无差异;而 65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CR、PR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有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放疗后造影评价CR、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且放疗后残存淋巴结体积≤1.00 cm3者为CR;造影评价PR或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者、造影评价CR且CT最大管壁厚度≤1.20 cm但放疗后残存淋巴结体积>1.00 cm3者为部分缓解;造影评价NR或疗末CT有新发病灶者为无缓解或病情进展。新标准的CR与PR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有差异。
结论 单纯应用钡餐造影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存在局限性,应以食管钡餐造影结合CT综合评价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92.
【摘要】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ANT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①CT平扫:16例均表现为脾脏内单发的、类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晰;边缘无分叶2例(2/16,占12.5%),浅分叶14例(14/16,占87.5%);5例周围见假包膜形成(5/16,占31.3%);16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囊变区。②CT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静脉期边缘及分隔见轻度强化,病变内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9/16,占56.3%),7例见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轮辐样”强化影(7/16,占43.8%);10例延迟扫描可见对比剂逐渐向病变中心填充(10/16,占62.5%);11例病变中心区域可见不强化的裂隙样低密度区(11/16,占68.8%),7例周围正常血管影可见受压移位或变形(7/16,占43.8%)。结论: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3.
王亚宁  时高峰  杜煜 《临床荟萃》2010,25(21):1859-1863
目的 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螺旋CT与磁共振(MR)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06例.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32排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Simens Avanto 1.5 T超导型磁共振仪,均采用相控阵线圈行平扫及增强扫描.CT和MR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判断浸润深度(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75.5%,T1-2的准确率为50.0%,T3的准确率为88.2%,T4的准确率为81.1%.MR判断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92.5%,T1-2:的准确率为92.6%,T3的准确率为94.1%,T4期的准确率为90.9%.MR对T1-2分期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螺旋CT(P<0.05);MR时T3、T4分期的准确率与螺旋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6、0.772,P>0.05).CT、MR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DWI-MRI)扫描3种方法淋巴结分期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6.6%、58.5%、73.6%.DWI-MR扫描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3%和88.2%,CT为75%和66.7%,MRI扫描为42.6%和57.1%.DWI-MR扫描的特异度为55.6%,介于常规MR扫描(74.1%)和CT(41.3%)之间.DWI-MR扫描的阳性预测值为66.7%,略高于CT(51.4%)和MR扫描(61.1%).经χ2检验分析,DWI-MR扫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13.927(P<0.01);CT和常规MR扫描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明显一致性(Kappa=1.128、1.585,P>0.05).结论 本研究通过与手术后病理分期比较显示,螺旋CT和MR对于直肠癌术前分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判断直肠癌T分期方面,MR优于螺旋CT,可以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首选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CT、常规MR和DWI-MR在直肠癌淋巴结分期的诊断表现,显示出DWI-MR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DWI-MR能够更为准确的预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DWI因其功能成像的特点,提升了MR检出转移淋巴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胃腔充盈程度对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测量的影响及肿瘤厚度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进展期胃癌患者38例(初诊21例,非手术治疗后复诊17例),采用低张气体充盈法,分别于平扫(充盈前)及增强静脉期(充盈后)轴位图像测量并比较胃腔充盈前、后各分区正常胃壁及肿瘤的厚度。同一观察者于1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2次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各分区正常胃壁充盈前、后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胃体大弯厚度变化最大。胃腔充盈前后初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复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观察者2次测量的肿瘤厚度一致性好。结论 初诊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相对固定,可作为CT检查的测量指标,复诊时应尽量使胃腔充盈程度与治疗前一致,以准确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5.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使用斜率法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实验组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别。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别。VEGF表达程度随着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增高而增高。而且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转移癌之间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肝动脉灌注量的大小与VEGF的表达程度和MV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6.
肾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达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根据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可推测肿瘤血管是否丰富以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例1,患者女,48岁,左腰痛伴乏力、食欲减退1年.CT平扫显示:左肾正常结构消失,左肾上极及腹主动脉旁可见肿物,左肾上极软组织密度肿物,大小约4.5 cm×4.5 cm×3 cm,边缘钙化,实质部分平扫CT值33 Hu,边缘CT值242 Hu,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腹主动脉旁软组织密度肿物,大小约5 cm×2 cm×1.5 cm,平扫CT值45 Hu,增强扫描肿物中度强化,CT值68 Hu,侵及左侧腰大肌(图1),左肾静脉内充盈缺损.CT诊断:左肾癌侵及左侧腰大肌,左肾静脉瘤栓.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肾上极,大小约5 cm×5 cm×4 cm,质中等,左肾内侧腹主动脉旁可见7 cm×3 cm×2 cm肿物,与肾蒂及腹主动脉粘连,无法完全切除,左肾静脉有瘤栓.术后病理:内胚窦瘤.  相似文献   
98.
目的 从动物模型层面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在预测食管癌放疗敏感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组给予单次剂量15 Gy(6 MV X射线)照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比较两组移植瘤体积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的变化情况,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细胞密度和坏死比例。结果 实验组裸鼠移植瘤在照射后明显出现了生长延迟现象,从照后第7天开始实验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t=3.206~6.149,P<0.05)。照后第3天开始实验组ADC值及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MK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ADC=-11.018~-2.049,tMD=-6.609~-2.052,tMK=2.492~9.323,P<0.05)。照后第3天开始对照组细胞密度高于实验组,实验组的坏死比例高于对照组(t密度=-8.387~-2.239,t坏死比例=2.980~17.430,P<0.05)。结论 单次大剂量照射可以抑制荷瘤裸鼠肿瘤生长,ADC、MK、MD值均可以先于肿瘤形态学变化而发生改变,移植瘤细胞密度及坏死比例的变化与ADC、MK、MD值的变化基本吻合。DKI具有早期预测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
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相对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经手术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MRI资料与病理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成功完成DWI扫描,DWI诊断转移淋巴结163枚;术中共清扫淋巴结336枚,转移淋巴结137枚,DWI诊断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65).DW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7%、81.41%、85.71%、77.30%和93.64%.DWI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序列;弥散成像灰阶反转图像显示淋巴结转移更加直观.结论 磁共振DWI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经皮微波凝固肺组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微波凝固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深部脏器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治疗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了探索经皮微波凝固疗法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作者进行了微波凝固肺组织的影像学、病理学以及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