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31.
贾丽涛  时高峰  李扬  刘辉 《河北医药》2016,(13):2075-207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中护理配合在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价值,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384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护理,并对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密切护理。结果经过预见性护理384例患者,并发气胸者12例,占3构.1%,因气胸量<20%,无需穿刺或闭式引流,痰中带血者46例,占11.9%,经对症处理1~3 d后症状消失,胸部轻微疼痛13例,占3.4%,未做特殊处理,大量气胸3例,占0.8%,经胸腔闭式引流3~8 d后拔管。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成功率高,创伤小,费用低,术前做好充分护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并能够有效的降低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索显示肝癌病灶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质量的最佳keV条件,并与融合能量图像比较,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对肝癌检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双能量双期扫描的30例肝癌患者影像学表现.采用双源分析软件处理产生单能量(40~140 keV,间隔10 keV)图像,测定单能量图像、100 keV和140 keV图像中病灶的CNR和图像噪声.优化单能量图像中检测肝癌的最佳CNR值和图像噪声值.通过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的方法对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期图像中所有病灶的最佳CNR的单光子能量水平集中分布在70 keV,所占的比例为81.8%(27/33).图像噪声水平的最低点位于70 keV和80 keV.综合考虑图像质量和病变对比,笔者选择70 keV图像与融合图像进行比较.70 keV单能量图像的CNR与100 keV图像无显著性差异(1.68±1.04,1.88±1.59,P=0.149),>140 keV图像且有显著性差异(1.68±1.04,0.62±0.92,P=0.000).图像噪声<100 keV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6.52±1.53,8.55±1.11,P=0.000),与140 keV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1.53,7.60±2.73,P=0.050).结论 能谱CT 70 keV单能量图像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肝癌病灶的CNR,这将有助于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分别依据CT扫描及DWI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食管癌靶区勾画提供优选的影像学参考方法。方法 2012—2013年前瞻性入组 3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完善食管内窥镜、胸腹CT及DWI扫描,分别依据各项检查确定病变长度并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相比较。分析各种影像学方法所测食管病变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符合程度。一致性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及Bland-Altman法。结果 全组 4例患者于DWI序列未见高信号表现,假阴性率为11%,均为T1期,占44%(4/9)。31例可供DWI病变长度分析,术后病理标本肿瘤长度为4.58 cm,内窥镜、CT扫描、b=600、800、1000 s/mm2条件下DWI图像所测肿瘤长度分别为4.56、5.58、4.41、3.99、3.83 cm,ICC值分别为0.703、0.764、0.946、0.890、0.882,P值均为0.000。Bland-Altman法分析结果中以内窥镜和b=600 s/mm2条件下DWI所测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一致程度最高。结论 DWI技术所测食管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较为接近,以b=600 s/mm2条件下病变测量信度为优,DW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其中弥漫性增厚9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3例;14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完整,4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1例,浆膜面清晰15例; 5例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CT检查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定量分析双源CT灌注扫描各参数在索拉非尼靶向治疗大鼠肝癌模型前后的变化特点,评估各灌注参数与MVD及VEGF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荷瘤大鼠3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6只),对照组(8只).分别给予索拉非尼及含等剂量溶剂的生理盐水20 mg/d,共灌胃21 d.治疗前后应用双源CT分别进行灌注扫描,观察2次灌注参数及肿瘤最大径的变化,第2次扫描结束后行HE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实验组大鼠治疗前后肝癌区BF、BV、pBV、ALP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MPI、PVP、HPI等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肿瘤区域所有灌注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平均约为(0.828±0.319) cm和(0.573±0.435) cm (P=0.000),对照组肿瘤治疗前后最大径平均约为(0.816±0.401) cm和(1.370±0.332) cm(P=0.005).(3)MIP、ALP分别与VEGF及MVD呈正相关.结论 双源CT灌注扫描能够作为一项非侵袭性替代参数来评估经索拉非尼治疗后大鼠种植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利用增强CT图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后原发病灶的局部控制情况。  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218例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放化疗且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53例)和验证组(65例),提取训练组患者的增强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并验证模型预测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原发病灶局部控制的效能。采用ROC曲线、C-index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性能。  结果  在训练组筛选出6个有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后原发病灶局部控制的放射学标签。训练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和0.728;C-index为0.709和0.695;以放射学标签得分?0.22为界值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的1、3、5年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P<0.05)。结合临床因素与放射学标签构建食管癌放疗后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75和0.740;C-index分别为0.722和0.707;以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得分0.55为界值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的1、3、5年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P<0.05)。  结论  成功构建预测食管癌放疗后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的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7.
肝转移瘤的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脉CT灌注扫描,以观察肝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肿瘤周边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分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A表现:多血供肿瘤12例,少血供者38例,环形染色36例.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67.48±11.56)%,肿瘤边缘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76.23±14.89)%,正常肝实质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51.42±10.26)%;肿瘤中心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为(9.00±1.03)s,肿瘤边缘密度的达峰时间为(10.69±2.82)s.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密度先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在14 s以后,肿瘤中心的密度不仅小于肿瘤边缘的密度,而且小于正常肝实质的密度.门静脉显影的峰值时间平均为(11.84±1.81)s.多期增强CT扫描表现:动脉期呈明显环状强化者11例;动脉期呈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厚壁强化者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脉期环状强化者25例;平衡期环形强化者8例;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均不强化者1例.单纯门静脉灌注CT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门静脉达峰时间平均为(14.33±2.23)s,最高峰值平均为(320.00±28.78)HU;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在注射对比剂后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达峰时间为(22.25±3.44)s,最高峰值平均为(110.75±16.31)HU.结论:肝动脉是肝转移瘤血供的唯一来源,门静脉不参与肝转移瘤的血供.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乳腺癌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学特征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经手术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乳腺MRI图像与术后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化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MR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 Avanto1.5T磁共振扫描仪;专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于动态增强早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肿瘤形状(分叶形、类圆形、不规则形)、大小(≤2 cm、>2~5 cm、>5 cm)、数目(单发、多发)、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及信号强度.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多呈分叶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规则或可见毛刺征,两者在形状及边缘特征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样癌多呈类圆形,边缘光滑.浸润性小叶癌多为多灶性,浸润性导管癌和髓样癌多为单发.乳腺癌的大小在各病理类型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0,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的MRI形态学特征与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乳腺癌MRI形态学特征预测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化程度尚有一定难度,但某些病理类型的乳腺癌MRI形态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39.
钙化性转移瘤是以钙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殊类型转移瘤 ,在临床上偶遇 ,其CT表现具有特征性。1 病例报告例 1 男 ,6 2岁 ,主因右侧肢体麻木伴言语不利 1周入院。14年前患左上肺癌行左肺上叶切除 ,病理为腺癌 ,术后曾化疗。一年前局部复发 ,头颅CT平扫示 :颅内皮、髓质交界部及脑皮质可见散在多发类圆形高密度影 ,大小不一 ,边缘光滑锐利 ,部分融合 ,CT值 194~ 2 31Hu ,病灶周围脑组织未见低密度水肿区。经化疗一疗程 ,一年后复查CT示 :高密度病灶明显增多 ,部分等密度小病灶呈晕环样强化 ,钙化灶无强化 (图 1)。CT诊断 :颅脑…  相似文献   
40.
<正>病例男,72岁。咳嗽、咳黄痰1月余;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肺CT(图1,2):肺窗:右支气管中间段内见一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清楚,大小约2.0 cm×1.3 cm×0.9 cm,完全阻塞管腔,致右中下叶肺不张。纵隔窗:结节密度不均,大部分呈脂肪密度,CT值约-60 HU,增强实性成分呈轻度强化,相邻支气管管壁未见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