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39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91.
Ki-67、MMP-9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细胞核内增殖抗原Ki-6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及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对86例垂体腺瘤患者标本的Ki-67、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1);侵袭性腺瘤复发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腺瘤非复发组(P<0.01),且Ki-67、MMP-9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Ki-67、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及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且两者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92.
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美国NIH批准了第1个运用反转录病毒介导HSV-tk/GCV系统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方案,从此全球掀起了肿瘤基因治疗的热潮。据Marcel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232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获准进行,其中105项为肿瘤基因治疗,而脑肿瘤基因治疗又是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热点,占16项,14项针对恶性脑胶质瘤,另2项针对脑膜肉瘤和颅内转移癌,这其中包括我国一项。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蓬勃发展,为治疗脑胶质瘤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实现基因治疗的关键在于目的基因的高效转移和表达,目前基因治疗常用的转…  相似文献   
393.
外伤性脑水肿脑组织单胺递质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外伤性脑水肿模型上利用荧光分光法检测了脑损伤后1、2、4、8小时单胺递质、脑含水量及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表明: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在脑损伤后1、2小时无显著性改变,4小时均有显著性增高,8小时又降至正常水平。脑含水量在脑损伤后1小时有显著性增高(p<0.01),损伤后8小时较4小时有显著性升高。病理形态学观察到脑外伤后血管源性脑水肿。并发现在血管源性脑水肿同时伴有细胞毒性脑水肿。实验结果提示NE、5-HT和DA通过引起脑组织毛细血管痉挛,脑血流量下降,使脑微循环发生障碍,加剧脑损伤的缺血、缺氧,使脑水肿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94.
颅中窝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探讨颅中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GCH)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9例颅中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行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活检4例,活检中2例及部分切除1例行放射治疗。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期9月~11,5年,4例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3例放疗者肿瘤消失,未治疗者2例无变化。结论 CT、MRI和CAG对诊断GCH有重要价值,对肿瘤放疗和人工栓塞可以增加手术全切除率。放疗对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  相似文献   
395.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130例垂体瘤患者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两组,并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侵袭性组瘤细胞高核质比、多细胞性、核异型性、出现核仁等病理形态学特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均P〈0.05);电镜观察到侵袭性组核异型及核仁边集现象。同时发现侵袭性组微血管密度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结论垂体腺瘤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的增高对肿瘤侵袭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肿瘤的侵袭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96.
目的 构建和鉴定靶向EphB4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体外合成一对互补并编码靶向EphB4基因的特异性shRNA序列的寡核苷酸,克隆到经Bbs Ⅰ酶切线性化的psiRNA人H1启动子质粒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构建的重组载体导入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EphB4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经酶切和测序证明,pH1-EphB4-shRNA序列正确;转染pH1-EphB4-shRNA载体后,U251细胞EphB4基因的电泳条带明显减弱,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参比下较空载体组下降60%.结论 靶向EphB4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U251细胞之后获得稳定表达,并可特异性沉默EphB4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phB4基因在恶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