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医药卫生   66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观察短暂性的叶酸缺乏对鼠胚成纤维细胞(MEF)MAPK通路及其诱导多潜能干(iPS)细胞诱导效率的影响。方法:将鼠胚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叶酸组、叶酸缺乏3 d组和叶酸缺乏6 d组,分别于叶酸缺乏3、6 d western blot法检测提取的上述3组鼠胚成纤维细胞中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和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的变化,用经典四因子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感染,并对获得iPS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叶酸缺乏3 d组p-ERK明显降低,感染后第12天出现具有胚胎干细胞形态的克隆,叶酸缺乏3 d组、6 d组产生的iPS细胞和正常叶酸组的诱导效率分别为(0.0477±0.0005)%、(0.0155±0.0019)%和(0.01±0.0005)%,所获的iPS细胞多能性基因和免疫荧光多能性标志鉴定为阳性。结论:叶酸缺乏3 d能明显压低p-ERK的表达,提高小鼠iPS细胞的诱导效率,且诱导的细胞多能性基因和免疫荧光多能性标志鉴定为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0例AE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发病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类AE患者,共40例(男19,女21),年龄2~68岁,高峰期16~30岁,中位确诊时间达24. 5 d,合并肿瘤者5例(12. 5%),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55%)、痫性发作(65%)、头痛(35%)、认知功能下降(32. 5%)、意识模糊(27. 5%)等。治疗方面,14例仅使用小剂量激素,10例采用单纯激素冲击,16例采用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方案。血清和脑脊液致病抗体滴度均与初始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0. 014、0. 043)。出院时,26例(65%)患者短期预后良好。随访结束时,30例(75%)患者长期预后良好。脑脊液异常、进ICU、脑脊液抗体滴度升高是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24、0. 037、0. 047),而年龄 60岁、认知功能下降、气管插管是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27、0. 026、0. 017)。结论:AE以青少年为主,临床表现多样,致病抗体滴度与初始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脑脊液抗体滴度是反映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与长期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适应(IPC)指机体预先经过一次或多次短暂非致死性刺激后,提高抵御未来严重甚至致死性缺血打击的耐受能力.其作为一种激活机体自身内源性保护机制来对抗脑缺血损伤的手段,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兴趣.肢体缺血预适应(LIP)是通过反复捆绑止血带间断阻断其血流供应来实现的,虽然LIP的保护作用在心肌缺血领域已较为清楚[1],但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现就LIP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DNA聚合酶Ⅰ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dATP)缺口平移PANT在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与坏死方面的特异性。方法:采用TUNEL,PANT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检测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前囟水平冠状平面组织切片DNA损伤,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核DNA的损伤。结果: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以及再灌注2h,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缺血侧呈细胞坏死特征性条带;苏木精-伊红染色证实纹状体有坏死细胞;但在缺血30min,TUNEI和PANT检测不到阳性细胞。再灌注2h,出现PANT阳性细胞,但邻片TUNEL阳性细胞无增加。再灌注24h,TUNEL,PANT用性细胞都呈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条件下,①再灌注早期,TUNEL和PANT都不标记坏死细胞。②再灌注早期TUNEL不标记DNA单链断裂。③再灌注24h,PANT可标记发生凋亡的单链损伤细胞。④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横型.TUNEL检测细胞凋亡以及PANT检测细胞核DNA单链断裂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动物模型 ,联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 ,探讨脑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 ,脑缺血后的基因表达和神经元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细胞外基质蛋白是整合素重要的配体,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可影响细胞的形状、代谢、功能、迁移、增殖和分化.细胞外基质蛋白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过程,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调控表达整合素而进一步参与一些疾病的进展,目前尚不清楚.实验拟观察纤维结合蛋白、玻璃体结合蛋白和层黏连蛋白3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对大鼠小胶质细胞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新生Wistar大鼠由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小胶质细胞,应用纤维结合蛋白、玻璃体结合蛋白和层黏连蛋白包被培养板,以未加任何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为对照.③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对小胶质细胞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和整合素表达的影响.结果:①相对于对照组,添加纤维结合蛋白和玻璃体结合蛋白的培养基使小胶质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明显增加(P < 0.001),添加层黏连蛋白的培养基使小胶质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明显下降(P < 0.05).②相对于对照组,添加纤维结合蛋白的培养基可以上调小胶质细胞α4亚基的表达、α5亚基和Mac-1整合素(即αMβ2)表达(P均 < 0.005),添加玻璃体结合蛋白的培养基同样可上调α4亚基表达、α5亚基和Mac-1表达(P < 0.05,P < 0.005).层黏连蛋白对α4亚基,α5亚基和Mac-1整合素表达无影响,但可以上调小胶质细胞表达αⅤ亚基(P < 0.005),纤维结合蛋白和玻璃体结合蛋白对αⅤ亚基表达无影响.纤维结合蛋白、层黏连蛋白和玻璃体结合蛋白可小胶质细胞LFA-1(即αLβ2)表达增加(P < 0.001,P < 0.005),α6亚基表达下调(P < 0.005).结论:细胞外基质成分纤维结合蛋白和玻璃体结合蛋白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使小胶质细胞α4β1和α5β1和Mac-1的表达增加.层黏连蛋白不能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对与神经元的早期发育和再生相关的突触蛋白Ⅰ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实验于2003年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1]分组取75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1)、假手术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6)3组.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18只分为再灌注1,3,6,12,24和72 h6个亚组,进行突触蛋白Ⅰ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剩余的33只大鼠(分为再灌注1,3,6,12,24,48和72 h 7个亚组)分别进行TUNEL阳性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需获取数据时至少检测2只大鼠.[2]造模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0 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步骤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不干预.[3]观察指标于相应时间点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的表达模型组再灌注12 h内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4 h低于假手术组(0.199±0.006,0.238±0.008,P<0.01),至72 h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2]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再灌注24,48和72 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57±9.83)%,(13.56±2.28)%,(16.68±0.66)%,(4.65±0.03)%,P<0.05].[3]TUNEL阳性细胞率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再灌注0~24h均未见阳性细胞,再灌注48和72 h分别为(47.50±3.85)%和(62.66±13.06)%.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着突触蛋白Ⅰ表达的短暂降低,且与凋亡细胞的出现在时间上非常吻合,提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这可能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降血压治疗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血压治疗是否影响脑血流动力学。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诊断仪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2例以硝苯地平及 17例以硝苯地平 +卡托普利降血压前后的脑血流参数 ,以及 11例血压大于 2 0 0 / 130mmHg的脑出血患者不同梯度地降血压前后的TCD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 :三组药物降血压效果均有显著性意义。高血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MFV)降低无统计学意义 ,PI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脑出血患者不同梯度降血压健侧和患侧MFV降低、PI升高 ,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两组药物之间TCD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血管仍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脑出血患者降血压治疗可能会更降低脑灌注压 ,应慎重应用降压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 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 ,分别对缺血 4、2 4h和 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 3mR NA、p5 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 3蛋白、p5 3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4h :8.0± 1.5、2 5 .1± 2 .6、10 .3± 1.9;2 4h :2 0 .5± 2 .4、6 0 .0± 4.8、2 2 .0± 1.8;5d :2 .1± 0 .4、3.6± 1.4、3.5± 0 .8。p5 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性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 ,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 ,p5 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 ;p5 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bcl-xl基因的过表达对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bclxl转基因小鼠,经传代及检测后证实,该转基因小鼠中存在着bclxl基因的过表达,然后将该模型小鼠与同种系野生型小鼠同时行线栓永久性阻塞大脑中动脉,在缺血24h时测其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的差别。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测其梗死体积,观察梗死体积的动态变化。用TUNEL法观察小鼠的脑组织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再灌注时凋亡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梗死前后两种小鼠脑组织中bcl-xl的表达量的差异。结果缺血24h后转基因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缺血后3、24、72h,转基因小鼠的梗死体积均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UNEL显示在缺血再灌注后的不同时间点,转基因小鼠皮质缺血区内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梗死前后转基因小鼠的皮质细胞bclxl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且梗死后两种小鼠体内的bclxl的表达量均较梗死前增加(P<0.05)。结论在规范化的标准条件下,转基因小鼠中bclxl基因的过表达能够降低脑梗死的体积并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过表达bclxl基因的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