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7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I, β1,4-GalT-I)与趋化因子CXC配体10(CXC ligand 10, CXCL10)/CXC受体3(CXC receptor 3, CXCR3)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在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 FLS)侵袭中的作用。方法:(1)建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小鼠模型,评估β1,4-GalT-I的作用;(2)运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β1,4-GalT-I与CXCR3间的相互作用;(3)运用凝集素结合测定检测Galβ1,4GlcNAc糖链的合成;(4)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截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水平;(5)运用Transwell分析检测FLS侵袭性的变化。结果:(1)抑制β1,4-GalT-I减轻CIA小鼠模型的炎症反应;(2)β1,4-GalT-I与CXCR3在体外和体内存在相互作用并在FLS中存在共定位;(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刺激细胞时,CXCR3上的Galβ1,4GlcNAc糖链合成显著增加;(4)在CXCR3转染的细胞中,si-β1,4-GalT-I降低了截短MMP-1的水平,当使用CXCR3抑制剂AMG487时,β1,4-GalT-I不能增加截短MMP-1的表达;(5)β1,4-GalT-I影响CXCL10/CXCR3介导的FLS侵袭性。结论:β1,4-GalT-I通过调节CXCL10/CXCR3激活影响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侵袭。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问融合术中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发生率和神经根耐受牵拉的阈值.[方法]应用神经根安全拉钩完成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共116例,术中应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进行监测,记录SEP潜伏期和SEP波幅、神经根拉力和牵拉时间.术后10 d、1个月、3个月、1年进行随访,记录JOA评分.[结果]术中共有19例患者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此时神经根拉力为(4.1±0.45)N,累积拉力为(42.89±2.96)N*min,明显高于潜伏期和波幅平稳组和好转组,术后FBSS的发牛率也明显高于后两组.[结论]术中神经根的牵拉损伤是腰椎后路椎体问融合术后早期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综合证(fail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单次神经根拉力小于(4.1±0.45)N或累积拉力小于(42.89±2.96)N*min,发生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83.
颈动脉灌注降纤酶加神经干弹拔治疗脑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观察组脑梗塞病人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9.2岁,发病时间最短为2小时,最长12小时。突发偏瘫者32例,突发偏瘫失语者10例,突发头晕4例,突发头晕肢体麻木2例。所有病例均有颅脑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对照组选用常规静脉点滴降纤酶。两组病例年龄、发病时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4.
背景:以往采用单纯的人工关节置换、截骨重建等治疗成人 Crown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效果都不是很满意。目的:探讨人工全髋置换联合髋臼造盖重建治疗成人Crown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全髋置换联合髋臼造盖重建治疗23例成人Crown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其中男2例,女21例,年龄20-35岁,平均(24.26±3.56)岁。重建治疗后按Harrris髋关节功能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平均(26.60±13.16)个月。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比较后发现,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人工全髋置换联合髋臼造盖能重建髋关节正常结构,缓解疼痛,增加髋关节稳定性,是治疗成人 Crown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5.
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被广泛应用。 目的: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有关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传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为关节突关节V形开槽,然后植入松质骨,不需要作大范围的剥离,创伤小,所需植骨量较少,融合率高,缺点是即刻的稳定性较差。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联合横突间融合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但存在融合失败、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硬膜撕裂、螺钉穿刺到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圆柱体嵌入椭圆体的融合器有利于融合器与关节面充分的接触,同时提高了融合器的稳定性和抗移位能力。目前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远没有对后外侧融合的研究那么充分,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背景:以往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喙锁螺钉、桥接技术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都不是很满意。 目的:分析微创喙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63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创喙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微创喙锁韧带重建组治疗后第1个月Karlesson疗效评价肩锁关节功能优质率为92%,第3个月为88%;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组治疗后1个月Karlesson疗效评价肩锁关节功能优质率为79%,第3个月为76%。微创喙锁韧带重建组治疗后第1,3个月肩锁关节功能恢复优质率高于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组(P < 0.05)。说明运用微创喙锁韧带重建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较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操作方便,创伤较小,疗效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布托啡诺硬膜外注射对大鼠神经功能及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10g,于L1-2处行硬膜外置入PE-530导管,3d后,取无运动障碍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S)组(C组,n=8)、布托啡诺组(B1组n=8,B2组n=8,B3组n=8).C组硬膜外注射NS 30μl,B1、B2、B3组分别硬膜外注射布托啡诺60,120和240μg,都溶于30μl NS.置管成功后第1~5天给药,1次/d.在未给药时(T0)、第1~4天给药后6h(T1~4)及第5天给药后6h、24h、72h(T5~T7),各组行斜板试验和BBB(BASSO,BEATTTE,BRESNAHAN)评分.结果 布托啡诺60μg组在各时间点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2组、B3组在T0~T3时间点,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给药后第4天(T4)BBB评分[(18.50±2.00)分、(16.38±2.33)分]和斜板试验[(58.75±5.17)°、(59.38±3.20)°]比C组[(21.00±0.00)分、(65.00±3.78)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到T7.结论 布托啡诺60μg连续给药对大鼠神经功能及行为学无影响,但布托啡诺120μg和布托啡诺240μg连续给药会损害大鼠神经功能,产生行为学的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pidural injection with different dose of butorphanol on the rats' neurological function.Methods A PE-530 catheter was inserted into the epidural space of all the SpragueDawley rats (male, weighting 180 ~210 g) at L1-2 level.After three days, a total of 32 rats without any motor dysfun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as follows saline(NS) group (group C, n= 8 )and butorphanol injection (B) group( B1∶ n=8;B2∶ n=8;B3∶ n=8).Rats in group C were epidurally injected NS 30 μl each ,and rats in group B1, B2 and B3 were respectively epidurally injected Butorphanol 60 μg/30μl, 120 μg/30 μl,240 μg/30 μl (all diluted with NS) ,and 1 time per day for5 days.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rats was recorded before injection (T0) and 6h after injection on day 1 ~4(T1 ~T 4) and 6h,24h and 72h after injection on day 5 (T5 ~T7) by BBB (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 Score and the inclined plane test .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 C ,the BBB score and the inclined plane test of group B1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al period(P> 0.05 ).There wa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0 ~ T3 of group B2 and group B3 compared with group C (P > 0.05 ), while at T4, the BBB score ( ( 18.50 ± 2.00 ) points, ( 16.38 ± 2.33 ) points) and the inclined plane test( (58.75 ± 5.17 )°, (59.38 ± 3.20) ° )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obviously decreased when compared with group C( (21.00 ±0.00) points, (65.00 ±3.78)°, P<0.05) ,and the sa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ppeared at T5,T6 and T7 (P < 0.05 ).Conclusion Repeated epidural injection of butorphanol 60 μg have no effect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rats,while repeated epidural injection of butorphanol 120 μg and 240 μg could impair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88.
背景:随着神经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复合材料支架由于可以自由的选材制备,使之具有更加优化的特性而越来越受到青睐,运用也愈加广泛,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作为种子细胞载体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互补特性的支架材料组合成的复合材料支架,能够改善单一材料的不足,并保留原材料的特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1998年以来采用复合支架移植修复损伤脊髓的研究,寻求适合脊髓组织工程的新型复合材料及其适用标准。 方法:分别以“支架、脊髓损伤”,“scaffold、spinal cord injur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数据库1998-01/2009-12有关文章。纳入有关脊髓组织工程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0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理想的复合生物材料支架除了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高孔隙率及机械强度外,还要具有合适的刚度、渗透性、膨胀性、降解速率以及轴突引导作用。现有的单一材料支架很难同时具备这些性能,因此对不同材料的复合搭配是解决此难题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支架;复合材料;脊髓损伤;组织工程;综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慢性颈脊髓压迫症减压术后电生理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方法:12只兔慢性颈脊髓腹侧压迫模型,分为3组:(1)中度压迫减压组;(2)重度压迫减压组;(3)压迫对照组。另取3只健康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脊髓减压前和减压后第1、7、15、30、60d,观察运动功能恢复和电生理的变化。结果:中度压迫减压组在减压术后7~15d神经功能恢复活跃,重度压迫减压组在减压术后30~60d神经功能恢复活跃。减压术后1~15d,各减压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N。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以中度压迫减压组恢复最快,重度压迫减压组恢复相对较慢。减压术后30~60d,各减压组CSEPN.波潜伏期与减压前及压迫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减压术是治疗慢性脊髓压迫症的一种有效手段,电生理监测比神经功能评分更能精确反映脊髓减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01-01/2005-0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后路髓核摘除术,术后常规应用美洛西林6g预防感染,地塞米松10mg和速尿20mg脱水,止血敏3g和止血芳酸400mg止血。术后3d开始直腿抬高锻炼以减轻术后神经根粘连,1周后用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腰围使用1个月,术后3个月恢复轻工作,半年恢复原工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椎29分评分法(JOA)进行评分,术中记录受压神经根直径。术后10d,1,3,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下肢麻木发生率。结果纳入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麻木发生率76%,术后10d,1,3,12个月下肢残留麻木率分别为34%,25%,22%,21%。术后12个月旁侧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分别为21%,9%,67%。术后12个月椎间盘钙化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为65%。术后下肢残留麻木与手术年龄、受累神经根直径有关,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无关。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部分患者残留下肢麻木,术后12个月麻木发生率为21%,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