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除了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外,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但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子脱落、血管闭塞和再狭窄等缺血事件,而高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syndrome,HPS)虽不常见,但出现脑出血后,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我们回顾性分析CAS术后出现HPS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HPS与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的关系,指导对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前进行评估,旨在能够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HPS。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2.
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20例经临床和MRI、MRV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DSA检查,并对其中15例经DSA检查证实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接触溶栓和机械性溶栓,对其中2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结果:正确应用DSA设备,选择适合图像采集方式,调整C型臂至显示病变的最佳角度,合理调整高压注射器参数,提供清晰的路径图功能,为操作医生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变的诊断、选择适合的介入治疗方法提供帮助。结论:DSA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金标准,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应用DSA设备将有助于介入检查和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93.
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神经放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介入神经放射学操作过程中均需在应用肝素抗凝血环境下完成,但是在介入操作完成后,需应用鱼精蛋白中和剩余肝素量。  相似文献   
94.
脑动静脉畸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动静脉畸形 (AVM)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 ,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目前治疗方法有单独或联合应用手术、栓塞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3种。本中心自 1 986年至 1 999年共收治脑 AVM492例 ,单纯行γ-刀或栓塞后行γ-刀治疗 92例 ,未发现放疗后出血者 ,接收外地γ-刀治疗后出血 5例γ-刀治疗后出血 1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脑血管造影本组男性 3例 ,女性 3例。年龄 2 9~ 42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5例行γ-刀放射治疗 ,术前MR定位 ;1例行γ-刀放射治疗 ,术前 CT定位。 6例病人出血时间依次为术后第 1 d、3d、3个月、9个月、4d、2个月。6…  相似文献   
95.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高危颈内动脉狭窄病人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例不适合颈动脉内膜剥脱的高危颈内动脉狭窄病人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术前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为 (85 2± 9 4) % (70 %~ 98% )。术前和术后 2 4h采用NIHSS评分 ,术前和术后 3个月采用改良Rakin评分标准对这些病人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随访 6~ 1 4个月。结果 术中造影证实 8枚支架均放置成功 ,残余狭窄程度 (5 3± 2 2 ) % (5 %~ 9% ) ,管腔狭窄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 (t=4 79,P <0 0 0 1 )。术中没有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术后 2 4h病人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保持在术前水平 [(2 5± 2 4)分 ] ;术后 3个月 ,改良Rakin神经功能评分为 (1 1 3± 0 99)分 ,同术前 (1 2 5± 1 2 8)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 =1 89,P >0 0 5)。术后随访 6~ 1 4个月 ,除 1例偶发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IA)外 ,其他病人未再出现TIA和新的中风。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高危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在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正确选择栓塞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栓塞途径与栓塞材料。方法:25例病人均经脊髓动脉造影证实,栓塞材料采用可脱性球囊、弹簧圈、微粒、NBCA等.采用DSA对病人进行诊断及减影下的栓塞治疗。结果:痊愈9例,显效2例,好转11例,加重2例,死亡1例。结论:作强调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在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性,指出栓塞对Ⅱ、Ⅲ型病人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病程长短、分型、正确治疗方案选择,超选插管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糙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术致颈内动脉破损1例,外伤件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共使用覆膜支架21枚,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联合使用3例。结果一次性成功放置支架17例,病变即刻消失14例,术后复查消失3例,操作失败3例。短暂性轻偏瘫1例。结论合理使用覆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病变的良好手段,但覆膜支架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8.
脑动静脉畸形静脉引流特点的血管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引流静脉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脑动静脉畸形脑血管造影影像资料,观察引流静脉的类型、引流方向、扩张度、迂曲程度、有无静脉湖、引流静脉及静脉窦有无狭窄及其部位等。结果 颅内脑动静脉畸形静脉引流可出现多种形式,其中深、浅静脉均引流33例,单纯浅静脉引流23例,单纯深静脉引流13例;引流静脉显著扩张40例,明显迂曲33例,明显狭窄34例,静脉返流28例,出现静脉湖17例,静脉窦狭窄62例,静脉窦缺如或闭塞30例。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引流静脉的影像学表现尽管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其引流模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9.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竹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100.
应用标准角度投照评价经验法则测量基底动脉导致的偏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椎-基底动脉长度的正确显示对于其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作者通过应用量角器测量椎-基动脉侧位影像基底动脉长轴与人体长轴线之间的夹角,作为选择瓦氏位显示基底动脉长度的最佳角度,并与经验法则(操作医师凭借经验选择瓦氏位的角度)显示椎-基底动脉长度进行比较,探讨DSA检查时椎-基底动脉长度得到最佳显示的投照技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