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对50例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RV)诊断明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人DSA影像的回顾,明确了DSA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内静脉窦血栓中应用的重要性。方法自2003年12月~2006年12月使用GE公司Advantx LCN+型X线血管造影机为3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人进行了静脉窦影像的三维重建。结果经过静脉窦影像的三维重建更加清晰的显示了静脉窦狭窄、血栓、粘连等在二维脑血管造影中一些显示不清的病变影像,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结论静脉窦影像的三维重建成像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介入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脑血流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氙气CT(XeCT)技术分析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以此评价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对1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并利用XeCT进行血流定量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接受XeCT检查,根据病变侧大脑皮层的脑血流值分为正常区、轻度缺血区、可逆性缺血区和梗死区,并按缺血面积大小作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显著;术后脑血流值有显著改善,轻度缺血区面积由32.63%变为14.22%,可逆性缺血区面积由13.54%变为8.38%,正常区域面积由47.51%变为71.13%,而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时,脑组织存在易导致脑梗死的缺血区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疗效可以通过定量的脑血流测定得到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3.
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介入栓塞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近期 3 0例疑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影像特点、介入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具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特点 ,经行选择性全脊髓血管造影、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 2 9例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其中 2 7例畸形团来自颈部血管供血及胸段脊髓血管等多支血管供血 ;2例来自颈外动脉系统供血 )。另外 1例开始被误诊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为由颈内动脉原始听动脉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髓周静脉引流而造成MRI的留空信号。结论 :为了防止误诊及漏诊病例的发生 ,应对双侧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肋颈干、甲状颈干、上胸段肋间动脉或全脊髓血管及颈外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必要时还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2500例介入神经放射的检查及治疗,探讨DSA一些技术参数的设定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DLXLCN 和德国Siemens公司的NeurostarPlus两种目前最先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进行介入诊断和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需要,通过对各种不同参数的调节,得到最佳的影像质量。结果:通过对DSA机技术参数的调节,可提高血管影像质量。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病变,满足临床医生介入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减少患者的放射剂量。结论:DSA技术参数的调整对介入神经放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常规二维DSA全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处理.结果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的程度,硬化斑块的位置及形态大小,对操作医生选择过滤保护伞、扩张球囊、支架等材料的种类、型号提供帮助.结论与常规二维DSA相比,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狭窄血管病变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66.
浅谈介入放射检查治疗的X线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入放射学是现代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在X线导视下进行插管或穿刺操作,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介入放射诊治过程中由于X线曝光量较大,介入放射操作者在诊视床边工作时间长,使得工作人员及患者身体各部位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因此,对操作医生及受检者实施正当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就尤为重要。首先简单介绍X线辐射的危害(表1)。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4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33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5例行动脉瘤栓塞术,2例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闭塞载瘤动脉。结果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死亡3例,动脉瘤栓塞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人临床状况良好。临床随访28例,状况均良好;CT随访18例,示8例动脉瘤缩小或消失;造影随访15例.示9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瘤体缩小,2例载瘤动脉再通,1例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手术罔难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梗塞 ,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高度狭窄 ,更易引起致命的脑梗塞 ,及时手术干预 ,是十分必要的。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另一侧高度狭窄 ( >75 % )的患者 2 8例 ,颈内动脉狭窄 >90 %的有 9例 ,均经颈内动脉支架术 (CAS)治疗成功。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4 8~ 74岁 ,平均 ( 6 7± 5 )岁。有临床症状者 2 6例 ,2例仅有狭窄侧颈动脉杂音。2 .方法 :( 1)影像学检查 :2 8例患者行CT、MRI,颈部血…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应用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以探讨防止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4例患者,1例右颈内动脉C4段重度狭窄伴左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2例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病变狭窄程度经DSA造影证实均在90%以上,狭窄长度为13-15 mm。在全身麻醉下,以Seldinger's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置入6 F动脉鞘,使用6 F Envoy导引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将CypherTM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 结果 DSA造影证实:1例右颈内动脉C4段伴左椎动脉开口狭窄,管径恢复正常,2例椎动脉V4段及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中已有应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新的尝试,临床效果及能否预防再狭窄,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脑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生的机制。方法将11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5只,对照组25只。实验组大鼠闭塞其上矢状窦和左侧横窦,同时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造成静脉窦高压。然后分别在术后7、14、21、28、40、60、90d取实验组大鼠3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观察硬脑膜微循环,并计量上矢状窦旁开1mm,分别与上矢状窦平行和垂直的1mm直线上所能观察到的直径≤10μm的血管数目和直径的变化。结果在静脉窦高压7d,大鼠硬脑膜未见血管增生;14d后硬脑膜才出现血管增生。90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数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大鼠硬脑膜中可观察到毛细血管网中动静脉直接通道的开放,血液经该通道进入静脉的路径直而短(21d)。第28天时实验组大鼠可观察到动静脉瘘形成,而且其形态和结构与正常动静脉短路类似,但连接的血管增粗,不再是毛细血管。结论静脉窦高压形成初期,硬脑膜血管增生活跃,后期血管增生减弱或消失。从瘘口的位置和结构分析,瘘口很可能是由原来存在的血管薄弱部位逐渐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