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选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51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治疗组每日用参麦注射液10-20ml缓慢静滴,禁用洋地黄类强心药;对照组给脉络宁静滴,并酌情使用西地兰,第一疗程结束后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起效慢,但有效率高,疗效巩固,而对照组由于受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的影响。疗效有限。提示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疗效确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手术与传统切开修复手术在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损伤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三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传统组,均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切开修复;2017年2月—2018年1月采用经皮微创修复手术治疗的2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微创组,比较两组病例术中情况、随访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恢复工作时间等指标,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传统组有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得到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各门诊随访1次。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传统组[(33.7±9.2)minvs.(64.3±16.4)min,(3.0±2.2)dvs.(12.0±2.4)d,P<0.05],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组[(2.4±0.8)cmvs.(11.5±2.4)cm,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无明显差异,微创组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优于传统组[(42.0±5.2)°vs.(36.2±78)°、(69.6±5.8)分vs.(61.0±7.4)分,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跟腱再断裂并发症。术后传统组跟腱感染3例,其中浅层感染2例,深层感染1例,脂肪液化2例,均经有效治疗,获得良好愈合;传统组、微创组各有1例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完全恢复。两组患者于术后平均9.3周重返正常工作。结论经皮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未增加腓肠神经损伤率,并能达到同切开修复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3.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4.
纤维蛋白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治疗玻璃体积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亚杰  安明  陈惠茹 《眼科》2010,19(5):340-343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对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40只兔(40眼)。方法将40只兔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0只,右眼作为实验眼。取自体耳缘静脉血0.1ml注射入玻璃体腔内形成玻璃体积血模型,24小时后A组玻璃体腔内注射纤维蛋白溶酶1u+透明质酸酶20U(0.1m1);B组纤维蛋白溶酶1U(0.1m1);C组透明质酸酶20U(0.1m1);D组BSS溶液0.1ml。术后7天内行间接检眼镜对眼底各象限透明度观察并分级,各象限分级数值总和为玻璃体积血指数,评价玻璃体积血吸收情况;行B超、扫描电镜检查玻璃体后脱离(PVD)发生情况。主要指标玻璃体积血指数、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结果注射后7天各组玻璃体积血指数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A组4(2~5.25);B组7(6~8);C组10(10~11);D组12(10~12)。各组玻璃体积血指数两两比较A组与B、C、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B超显示各组完全性PVD发生率:A组10例(100%),B组8例(80%),C组及D组均未发生。结论1U纤维蛋白溶酶联合20U透明质酸酶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可有效促进玻璃体内积血团块的分解,并可有效地液化玻璃体诱导PVD,加速血液的播散和吸收。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建立蒙药制剂额日敦·乌日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额日敦·乌日勒中栀子、木香、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对额日敦·乌日勒中甘草苷、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伊利特SinoChrom ODS-BP色谱柱(4.6 mm×4 250 mm, 5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25℃;检测波长:237 nm;流速:0.8 mL/min。结果::TLC显示,甘草酸、栀子苷、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烃内酯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阴性无干扰。甘草苷检测质量浓度在3.48~12.18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4%,RSD=1.7%。甘草酸检测质量浓度在17.723~62.05μg/m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6.2%,RSD=1.2%。结论:蒙药制剂额日敦·乌日勒质量标准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回收率和灵敏度高,为蒙药制剂额日敦·乌日勒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可用于额日敦·乌日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7.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蒺藜皂苷D治疗肺纤维化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蒺藜皂苷D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相应靶点蛋白名称进行标准化;通过DrugBank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检索“pulmonary fibrosis”,获取肺纤维化疾病靶点;通过韦恩图获取蒺藜皂苷D和肺纤维化的共同靶点,并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蒺藜皂苷D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获取蒺藜皂苷D 43个潜在靶点,肺纤维化疾病1 492个相关靶点,蒺藜皂苷D与肺纤维化共同靶点17个,PPI网络中自由度排名前8个靶点分别为MAPK3、PPARG、IL6、TNF、VEGFA、TGFβ1、FGF2和STAT3;GO功能富集注释得到生物学过程(BP)条目418条,细胞组成(CC)条目22条,分子功能(MF)条目29条;KEGG通路分析得到69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提示MAPK3、FGF2、STAT3、IL6、PPARG与蒺藜皂苷D的结合能均≤-5.0 kcal/mol。结论: 蒺藜皂苷D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效应发挥治疗肺纤维化的生物活性,其可能通过MAPK3、FGF2、STAT3、IL6和PPARG等靶点调控MAPK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正常宫颈组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36例,宫颈癌组43例(无淋巴转移33例,淋巴转移10例)血清中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转移组血清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宫颈组及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A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组织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R-2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A和VEGFR-2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211,P=0.030)。结论:高水平血清VEGF-A、VEGFR-2表达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A可能在宫颈癌中通过VEGFR-2信号通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导致肿瘤生长,并促成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