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82.
83.
目的探讨尿中儿茶酚胺代谢物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烯醇化酶(NSE)在神经母细胞瘤(NB)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36例NB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尿液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VMA)、高香草酸(HVA)和血清CEA、NSE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NB患者尿液VMA、HVA和血清CEA、NSE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VMA、HVA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6.1%、75.0%,两项同时检测可提高到91.7%,结合NSE、CEA进行三项或四项联合检测,其阳性率可分别提高至94.4%和97.2%。结论尿液儿茶酚胺代谢物VMA、HVA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水平变化对N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指标的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于缺血性脑小血管疾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的影像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缺血性SVD患者进行常规MRI、DTI和MRS扫描,测量病灶及健侧对称正常脑白质区域的平均弥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测量病灶及其周围正常脑白质区域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ic acid,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肌醇(myo-inositol,MI)等生化代谢物的浓度值,并计算NAA/Cho、NAA/Cr、Cho/Cr、MI/Cr的比值。将42例SVD患者的缺血性病灶按照影像学显示分组,并对各组上述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选取42例缺血性SVD患者的42个病灶并分成慢性缺血组(30例)和慢性期梗死灶组(12例)。SVD病灶的DCavg值和FA值分别较健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增高和降低(P0.01),而两组间SVD病灶的DCavg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D病灶的NAA、Cho和Cr的均数都小于周围正常白质(P0.01),而两组间的各项MRS代谢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正常脑白质的DCavg值与FA值(r=-0.383,P=0.012)呈负相关,FA值与NAA/Cho(r=0.420,P=0.006)、NAA/Cr(r=0.382,P=0.012)之间均呈正相关,而在SVD病灶组无上述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SVD病灶组的DCavg与高血压呈正相关(r=0.338,P=0.029)。结论对于缺血性SVD,DCavg、FA、NAA、Cho和Cr等检测指标能够共同反映神经髓鞘结构的微观变化及其功能的破坏,联合应用DTI和MRS成像技术对缺血性SVD疾病进行研究,有助于其临床诊断及病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29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ACA组)及17名健康体检者(NC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NC组均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I组易损斑块的比例(69.2%)及检出率(47.6%)均明显高于ACA组(46.4%,20.7%)(均P<0.05)。ACI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及MMP-9/TIMP-1比值均明显高于ACA组(均P<0.05);ACA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均P<0.05)。ACI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及MMP-9/TIMP-1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5);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血清MMP-9、TIMP-1、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MMP-9/TIMP-1比值增高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能提示中青年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7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Ⅱ组),并于入院后24~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 d以NI 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入院及治疗14 d时,Ⅱ组NI HSS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0.01),BI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0.01);治疗后14 dⅠ组NI HSS评分降低趋势明显优于Ⅱ组,治疗后90 dⅠ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74例TIA患者中,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9 ICA)系统TIA45例,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系统TIA 29例,均行DSA检查以了解两系统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了解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 DSA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84.4%(38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31.1%(14例)、26.7%(12例)和11.1%(5例),其中颅内动脉狭窄为44.4%(20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22.2%(10例)(P<0.001);VB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5.5%(19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17.2%(5例)、27.5%(8例)、20.7%(6例),其中颅外动脉狭窄为44.8%(13例),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狭窄的13.8%(4例)(P<0.001).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ICA斑块检出率为44.4%(20例),高于VBA系统TIA患者的24.1%(7例);VBA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斑块检出率为44.8%(13例),显著高于ICA系统TIA患者的13.3%(6例)(P<0.001).结论 ICA系统和VBA系统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和动脉硬化斑块分布存在差异,前者以颅内病变多见,后者则以颅外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89.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病毒入侵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引起的炎性或非炎性改变.相关资料显示,约有100余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脑炎,主要为虫媒病毒脑炎和肠道病毒脑炎,发病率为(3.5~7.4)/10万,粗略统计每年有(15 ~30)万例病毒性脑炎患者[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SE)是全球散发性脑炎最常见的原因,年发病率为1/50万~1/25万,其中90%为l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所致,常见于成年人,而2型HSV感染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不全者[1].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在发达国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 ~60%,而在发展中国家几乎高达100%[3].如不及时治疗,HSE可能导致血管炎以及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4].  相似文献   
90.
帕金森病的原因至今未明,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的系统性神经结构的病变。本文对54例帕金森病的CT、经颅多普勒(TCD)改变,结合临床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对象观察组54例,为1994年10月至1996年11月门诊或住院的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