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21.
目的探讨血管内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液体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20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血管内NBCA胶栓塞治疗,分析其疗效,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7例,Ⅳ级3例。结果2例Ⅰ级患者、3例Ⅱ级患者和1例Ⅲ级患者完全栓塞,其中完全栓塞的Ⅱ级患者中有1例1 a后复发;1例Ⅰ级患者、4例Ⅱ级患者和2例Ⅲ级患者90%栓塞;2例Ⅲ级患者80%栓塞;2例Ⅲ级患者60%~70%栓塞;3例Ⅳ级患者50%栓塞。结论血管内NBCA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2.
延髓位置较深,重要的功能核团及传导束较多,该部位病灶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本文报道1例成功切除的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例。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安定麻醉加局麻或全麻加局麻,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7例宽颈或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弹簧圈栓塞术,3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NBCA胶栓塞,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出血较多的病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3~7 d。术后随访2~89个月。结果112例共118个动脉瘤中,行栓塞117个,其中100%栓塞93个(78.8%),90%栓塞17个(14.4%),80%栓塞3个(2.5%),50%栓塞2个(1.7%),栓塞失败2个(占1.7%);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0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疗效满意。术后随访发现,3例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4例恢复,1例明显好转。结论介入栓塞术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4.
延髓位置较深,重要的功能核团及传导束较多,该部位病灶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本文报道1例成功切除的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例.  相似文献   
25.
背景与目的:听神经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有几种不同的手术入路,但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应用最为广泛。本研究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治疗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显露横窦和乙状窦,放出枕大池脑脊液.再行显微镜下分离及切除肿瘤.分析显微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1例患者死亡,肿瘤总体全切率90.0%(27/30),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33%,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6.7%。结论:掌握桥小脑角区的解剖学特征、显微手术技巧以及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背景与目的:垂体腺瘤手术分为经蝶和经颅入路两种,常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这与肿瘤的全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及双额底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适应证、显微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垂体腺瘤手术患者,其中经单鼻孔-蝶窦手术30例。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17例,分析手术经过、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肿瘤总体全切率89-36%(43/47),其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86.67%(26/30),经双额底人路组94.12%(16/17)。肿瘤未获全切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随访6,24个月。4例患者肿瘤复发.接受经双额底入路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肿瘤大部分位于鞍内或向蝶窦生长的患者。经双额底入路肿瘤全切率高.便于保护垂体柄,适用于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或巨大型肿瘤.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影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8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电生理监测及疗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预后因素.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病程长短(P=0.034)、术中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P=0.029)、面神经表面有血管压迹(P=0.000)以及术后异常肌反应(AMR)完全消失(P=0.013)是影响面肌痉挛术后完全缓解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全程探查面神经,寻找是否有神经压迹,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电生理监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路图指引下,于狭窄远端植入保护滤器,再沿同轴导丝植入扩张球囊及自膨式支架.其中行单纯支架植入术5例,余均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结果 所有病人均成功地植入支架,约62.9%的滤器内发现斑块.术中发生急性脑栓塞2例,其中治愈1例,死亡 1例;术后1d发生脑梗死1例,经溶栓治疗后偏瘫症状好转.所有病人随访3~22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DSA或颈动脉超声复查均未发现颈动脉狭窄.结论 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0.
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分析本科3年来收治20例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探讨其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2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均作CT检查,进一步DSA脑血管造影,并根据诊断进行针对性处理。结果20例患者中14例为脑血管检查阳性,其中11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0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痊愈,1例破裂出血死亡。其余2例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其中1例经介入治疗痊愈,1例未作治疗。另1例为后交通动脉赤腹样扩张,未作特殊治疗。结论DSA脑血管造影对病因诊断有确诊价值,动眼神经麻痹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剧烈头痛应高度怀疑后交通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病变,早期造影及治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