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常见的需要神经外科治疗的疾病之一,包括手术在内的传统治疗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根据CSDH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该病术后复发率最高可达到33%,甚至有患者因复发不得不多次手术。随着血管内治疗的兴起,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术为CSDH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不论是单独治疗还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均有效降低了CSDH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92-95]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 glucan,BG]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1M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BG的含量,将其与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 112例可疑IFI患者,真菌培养法46例阳性,阳性率41.07%;血浆BG检测法阳性65株,阳性率58.04%,后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前者(χ^2=39.95,P〈0.05)。IFI培养阳性组、IFI培养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BG含量分别为(62.32±19.56)、(30.82±18.86)和(3.02±1.88)pg/ml,前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G检测与真菌培养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等特点,可用于IFI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住院患儿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儿科送检标本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172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41株,占23.84%;主要来源于咽拭子、血液和痰液等,分别占70.93%、9.88%和8.14%;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它培南、丁氨卡那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高。结论小儿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儿童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或非产ESBLs菌严重感染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35.
株洲地区儿童静脉血7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敏  刘佳强  张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7):481-482,485
目的通过对儿童血清中钙(Ca)、镁(Mg)、铜(Cu)、锌(Zn)、铁(Fe)、铅(Pb)和镉(Cd)的含量进行检测,了解各年龄段儿童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及Pb和Cd的污染情况,为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和防治Pb、Cd污染提供依据。方法将0~14岁儿童分成4组,取其新鲜血液分别用BH5100Plus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和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Cu、Zn、Ca、Mg、Fe、Pb和Cd含量检测,并用SPSS13.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株洲市男、女童间Ca、Mg和Fe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Zn、Pb和C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间Mg和Fe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u、Zn、Pb和C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童中Cu、Zn、Fe和Ca缺乏均存在年龄差异,Pb污染则未发现与年龄有关。结论株洲市男、女童均存在不同程度Cu、Zn、Ca、Fe缺乏,Pb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故应注意合理补充微量元素,预防Pb污染。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系统,观察Navien导管能否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并运用单纯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相应部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评价,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迂曲,Navien导管能顺利通过弯曲血管并能到达目标位置,对9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15例。术中1例出现颈内动脉痉挛,予以罂粟碱后好转,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对5例进行DSA随访3~6个月,动脉瘤未见复发、支架无狭窄及移位,无再出血和脑缺血。结论对于存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的患者,使用Navien导管能克服动脉迂曲等不利因素,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区分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具有感染症状的入院病人,经细菌培养,119例静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G+菌感染者53例,G-菌感染者66例)纳入实验组,39例静脉血培养阴性但其它部位标本培养阳性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对患者血清PCT和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X)水平测定,分析G+菌及G-菌感染血流后,患者体内PCT分布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该差异与ETX的相关性.结果 经秩和检验,G-菌组与G+茵组比较,PC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菌38.60±74.82 ng/ml,G+菌4.08±8.65 ng/ml,n=119,u=6.202,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当界值(cutoff value)设定为5.56 ng/ml时,血清PCT水平区分G-与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74.20%,特异度为86.80%;以G-及G+分组细菌后,组内菌种比较,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与对应血浆ETX浓度之间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结论 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ETX是引起PCT水平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血清PCT水平测定有助于区分G+菌及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