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4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胃病灵冲剂(酒卫普制准字(91)~04)是我院中医科在拟定处方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完善处方药物组成及用量制成冲剂投入临床观察,并于1994年报玉门石油管理局立项,通过4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本药适合玉门地区胃脘痛发病特点,具有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 病历来源于玉门石油管理局职工医院中医科脾胃专科1991年1月~1997年6月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86例,在确定为观察病人后派有专人负责观察并了解随访病人服药情况。服药前均经电子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402.
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确诊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治疗方式、病理分型、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表现呈侵袭性,原发肿瘤未转移5例(31.25%),邻近组织器官及区域淋巴结转移8例(50.00%),远处器官转移(转移至骨、肺)3例(18.75%);肿瘤累及鼻腔、鼻窦8例,面部皮肤4例,累及腮腺、颌下腺、下颌骨、耳部各1例;病理分型Merkel细胞癌3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9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非典型类癌1例,混合细胞癌2例;Syn(+)16例(100.00%),CgA(+)8例(50.00%),CD56(+)15例(93.75%),AE1/AE3(+)13例(81.25%);16例患者中14例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术后给予辅助性放疗、化疗,2例活检确诊后行姑息性放疗、化疗;10例患者死亡,5例带瘤生存,1例无瘤生存。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恶性度高、复发及转移率高,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但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03.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2年1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的7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例, 女4例;年龄38~61岁, 平均47岁;软组织肉瘤位于右侧足底3例, 左小腿3例, 右小腿1例。病理检查提示肿瘤分级均为低级别肉瘤。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创面一期行游离ALTF修复, 缺损创面大小为6.0 cm×6.0 cm~12.0 cm×6.0 cm, 皮瓣切取面积7.0 cm×6.0 cm~15.0 cm×8.0 cm。将皮瓣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近端与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近端吻合, 伴行静脉与其相应伴行静脉相吻合,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远端结扎或与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的远端吻合, 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相缝接, 供区创面通过"Z"字改形或局部皮瓣转移等方式直接缝合关闭。术后定期、规律门诊随访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6年, 平均3.5年, 7例患者皮瓣成活良好, 小腿及足底非负重区外观满意, 行走功能良好。局部肿瘤无复发, 无他处转移。对皮瓣及治...  相似文献   
404.
以射频识别技术与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发无人值守智能取血设备。设备含有信息采集模块和身份识别模块:当血袋取出时,通过身份识别模块验证取血人员身份,待识别通过后,触发对应抽屉解锁,实现自助取血。自智能取血设备启用以来,未发生发血差错,并将取血时间缩短到不足2 min,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05.
慢性难愈合创面多发生于感染、创伤、烧伤、糖尿病、静脉曲张、动脉硬化及截瘫等患者,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病理机制复杂,病程长,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1]。研究表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能够改善创面血供,减轻局部组织水肿,促进创面愈合,可为后期修复手术创造条件[2],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普外科、整形外科及烧伤外科等领域[3]。  相似文献   
406.
目的 探讨miR-122-5p靶向组蛋白去甲基化酶2A(histone demethylation protein 2A, KDM2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22-5p和KDM2A对BMSC成骨相关指标(OPN、OCN和RUNX2)表达情况的影响;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miR-122-5p和KDM2A对BMSC钙沉积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22-5p和KDM2A之间的结合关系;miR-122-5p inhibitor和si-KDM2A共转染研究两者对BMSC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miR-122-5p mimic和si-KDM2A能够促进BMSC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钙结节沉积及碱性磷酸酶活性,miR-122-5p和KDM2A两者之间存在靶向结合关系,且miR-122-5p能够靶向抑制KDM2A表达,进而促进BMSC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钙结节沉积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 miR-122-5p靶向抑制KDM2A表达,进而促进BMSC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407.
目的 研究深度学习技术智能诊断龋齿和根尖周炎的效果,初步探讨深度学习在口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 298张包含健康牙齿、龋病、根尖周炎的根尖片数据集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1 573张训练集图像,233张验证集图像以及492张测试集图像。通过多种神经网络对比验证,选择性能较好的MobileNetV3网络模型应用于牙病诊断,并通过调整网络超参数优化模型。采用精确率、准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评估模型识别龋齿和根尖周炎的能力,并使用类激活热力图对网络模型性能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基于MobileNetV3网络模型的牙齿病变检测算法对健康牙齿、龋病和根尖周炎进行分类的精确率、召回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9.42%、99.73%和99.60%,F1分数为99.57%,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智能诊断效果。可视化类激活热力图也显示出网络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提取牙科病变的特征。结论 基于MobileNetV3网络模型的牙齿病变检测算法能够排除图像质量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满足口腔医学教学和临床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