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医药卫生   38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保护性肺通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于1967年首次在文献中描述,至今已有30多年了。既往ARDS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非常低,病死率高达50%-70%。自从1990年一种创新的机械通气策略发表后,ARDS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这种策略称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1993年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onsensus Conference发表的指南再次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实质是限制机械通气时的潮气量(TV)和气道压力,以减轻肺过度充气;  相似文献   
102.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肿瘤样病变,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易与恶性肿瘤、结核瘤相混淆。本将我院1972-1976年间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的肺炎性假瘤3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3.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病率和致残致死率高,药物疗效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对AF发生和维持机制的不断了解,特别是新药不断问世、传统药物新功能的研究,药物治疗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从心率控制、节律控制、改善心房重构和抗炎等方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4.
105.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目前根据我国资料,单纯饮食控制者仅为7~10%,远较国外为低,其首要原因是因饥饿,不能坚持配合;因此为了提高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效果,根据高纤维饮食对糖尿病治疗有利,微量元素铬、锌与胰岛素的合成,对糖、脂肪代谢有一定关系,采用麦麸、芝麻、核桃仁、洋葱、蛋清、玉米油、木糖醇、红心酒粬等原料,制成糕点糖乐饼,由老香村食品店供应,于1980年10月进行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取得一致效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运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对6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血管开通后无复流13例(无复流组),心肌灌注良好49例(灌注组)。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前降支参与供血的9个室壁节段的沿长轴收缩期应变率(SR)并与术前比较,确定异常节段。结果两组各时点sR降低,灌注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R均显著高于无复流组,绝大多数心肌节段SR较术前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SR逐渐增加;无复流组术后3d及1个月除极少数节段SR降低外,其他节段心肌SR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部分心肌节段SR较术前及术后3d有所增加。结论SRI可动态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心肌收缩功能,间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07.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时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们共对13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其中7例(5.2%)于术中或术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38例单侧桡骨小头骨折(Mason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5岁[(37.4±12.6)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A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前、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同时评估并发症情况,包括螺钉松动、断裂或骨折移位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2.3±2.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8.9±0.6)周,B组为(8.7±0.6)周(P>0.05)。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VAS为(4.8±0.5)分,低于B组的(6.0±0.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与B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关节屈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110.4±3.8)°、(137.1±4.04)°,显著大于B组的(90.6±4.7)°、(125.1±3.5)°(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肘前臂旋转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前臂旋转范围分别为(107.1±2.8)°、(138.1±2.9)°,显著大于B组的(95.5±3.9)°、(121.5±3.0)°(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前臂旋转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E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MEPS为(50.4±3.8)分,高于B组的(40.6±4.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ME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DASH评分为(57.1±2.8)分,高于B组的(42.5±3.9)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或断裂,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P>0.05)。结论对于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关节镜下Herbert钉内固定较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具有疼痛轻、患肢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顺气通腑合剂对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受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顺气通腑合剂,连用3~5 d。观察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并测定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P物质(substance P,SP)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MTL、SP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S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S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SP和MTL变化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S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气通腑合剂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与其调节血浆胃肠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老年卧床不起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卧床不起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77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综合干预Ⅰ组(健康教育 功能康复训练)、综合干预Ⅱ组(健康教育 功能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行为干预)。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与生活质量相关的评定量表对其卧床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度、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定。结果在改善ADL、神经功能、抑郁、焦虑、支持利用度及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综合干预Ⅱ组优于综合干预Ⅰ组(均P<0.05),综合干预Ⅰ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改善卧床情况、健康教育知晓率两方面,综合干预Ⅰ、Ⅱ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而综合干预Ⅰ、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及主观支持在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均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改善和提高老年卧床不起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