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目的分析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颅内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良恶性肿瘤患者31例,其中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癯14例。31例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TI检查。结果在颅内肿瘤常见的MRI征象中,肿瘤内出血、不均匀强化及中重度瘤周水肿提示恶性肿瘤,而包膜、颅骨改变则提示良性肿瘤可能。良性肿瘤实质区DCavg值较恶性肿瘤高(P〈0.05),瘤周水肿区FA值较恶性肿瘤高(P〈0.01),良性肿瘤实质区FA值及瘤周水肿区DCavg值与恶性肿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肿瘤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以受压移位为主,而恶性肿瘤则有较多的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破坏,两组之间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I肿瘤实质区DCavg值、瘤周水肿区FA值及白质纤维束改变,对颅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探讨高心律患者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搜集静息心率≥80次/分的30例患者按厂家设定的标准扫描方案(心率≥80次/分的采集时相为R-R间期30%~ 80%之间,采集3~4个心动周期)进行扫描,所得数据以CT机自动设置75%R-R间期作为相对重建时相,自动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容积重建所得冠脉图像作为对照组(A组).另对A组CT机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以2%为间期,重建R-R间期30% ~ 50%数据所得冠脉图像作为研究组(B组).A组辐射剂量值由CT机自动计算得出,B组辐射剂量值以A组相同扫描参数输入CT机后模拟获得.最终由2名高年资医师选择最佳时相按4级质量评分法对两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模拟窄窗技术对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心率增加呈线性增加(y =0.451+0.012x,t=3.174,P=0.004),当实时扫描心率>91次/分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中心率波动增加呈线性增加(y=1.308 +0.039x,t=3.737,P=0.001),当扫描中心率波动<5次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组与B组之间总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x2=2.611,P=0.135),两组之间的冠脉节段可评价数无统计学差异(x2 =0.078,P=0.789).A组与B组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DIP、E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6、5.347、5.347,P<0.001).研究组的CTDLvol、DLP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9.39%和32.62%,A组与B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13.15±3.28、8.86±2.92mSv,B组辐射剂量值较A组下降32.62%.结论 640层CT在对高心率患者冠脉CT检查中运用前门控窄窗技术能保证冠状动脉图像的诊断需求,同时能有效降低患者吸收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4.
三维对比增强颈部动脉MRA动脉期及延迟期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增强MRA动脉期及延迟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颈部3D CE-MRA图像显示的动脉形态进行分析,观察每例颈部动脉的6支血管即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扫描采用3.0TMR系统(Siemens,Trio),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马根维显后动态扫描。结果:统计85例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共510支动脉,比较分析动脉期与延迟期就颈部动脉的形态,结果显示完全一致375支,占73.5%,不一致135支,占26.5%。增强MRA动脉期上,有95支颈动脉或椎动脉表现为轻度狭窄,占不一致135支的70.4%,而在延迟期表现为正常。表现在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8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5例,左侧椎动脉起始部38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7例,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5支,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2支。另有40支动脉在增强MRA动脉期图像表现为中—重度狭窄,在延迟期则表现为轻度狭窄,夸大了狭窄的程度,占不一致135支的29.6%。其中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9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2支,左侧椎动脉起始部16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3支。结论:3D CE-MRA动脉期易导致动脉的起始部及迂曲部位狭窄的假阳性或夸大狭窄程度,因此在进行3D CE-MRA时不应只进行动脉期扫描,还要进行延迟期的扫描。同时还应结合原始图像,这样才能准确评价动脉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不同心率条件患者行640层CT冠状动脉造影前后的心率变化和辐射剂量的关系.方法 根据采集心动周期数将100例行640层CT冠状动脉造影的 连续病例分为3组,分别为A组31例(心率<65次/min),B组53例(心 率65~79次/min),C组16例(心率>80次/min).记录扫描前和扫描中的心率及辐射剂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扫描中实时心率明显低于扫描前平均心率(P < 0.001),平均下降约4.54 次/min.A组扫描中实时心率比扫描前平均心率下降约2.21 次/min(P = 0.053),无统计学差异(P >0.05),B组和C组的扫描中实时心率比扫描前平均心率分别下降约4.59 次/min和8.89 次/min,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 0.005).A组、B组和C组组间的辐射剂量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 0.001).C组、B组和A组的辐射剂量依次由高到低分别为(11.1±3.9) mSv、(8.5±3.2) mSv、(2.4±0.9) mSv.结论 控制心率仍是一个有效减少640层CT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的手段,扫描过程中心率会有所下降,这可能有助于提高采集方案的心率适用范围,增加受益人群比例.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的磁共振(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将9例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患儿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9例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I平扫检查后,行脑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胼胝体体部及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大脑脚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分别以环池水平的桥脑及矢状位的豆状核区为ROI,作出投射纤维束图。结果9例患儿均有癫痫症状,豆状核在常规MRI上均未见异常,但ADC图、FA图显示患儿双侧豆状核呈高信号,彩色编码FA图示病变区呈红色。经脑干ROI的投射纤维束图显示形态异常3例,经矢状位豆状核ROI的白质纤维束图显示较多异常纤维束呈左右走行。9例颅脑正常儿童均未见异常。与颅脑正常儿童相比,患儿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FA、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与患儿癫痫发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癫痫发作的患儿常规MRI未见异常时,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7.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做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黏液型脂肪肉瘤MRI上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组织学上以黏液成分为主,脂肪含量少,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实性成分和粗大的间隔影。高分化脂肪肉瘤,成熟脂肪成分占75%,并可见纤细的间隔影。圆细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的MRI表现没有特征性;其中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可见瘤内出血。去分化型脂肪肉瘤中可见少许脂肪成分,且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性实性组织间分界非常清楚。【结论】不同组织亚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不同,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其形态、内部成分和周边结构,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影像学特点,对320排CT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其影像质量及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估研究,并参照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不同直径支架图像质量有差异,支架直径≥3 cm组优级18枚,优级率为39.13%,评估成功率89.13%(41/46),而支架直径<3 cm组优级10枚,优级率为21.74%,成功率71.74%(33/46),统计学分析表明,支架直径≥3 cm组的优级率及总的成功率显著大于支架直径<3 cm组(χ2=4.32,8.84,P<0.05)。2CTA检查准确的支架有66枚,检查准确率为71.74%,误诊26枚,误诊率为28.26%,轻度狭窄诊断准确率为51.72%(15/29),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结论初步表明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支架再狭窄评价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应用价值,但对于无狭窄和轻度狭窄分辨率不高。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 对16具成人尸体(尸体组)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对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片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 甲状腺动脉发出较多非腺体支.尸体组与正常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甲亢组甲状腺动脉延长,主干及腺体干支内径明显增粗,甲状腺动脉与颈动脉的角度增大,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体支之间的吻合和腺体内外的危险吻合支丰富.结论 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进行介入栓塞.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支是降低介入栓塞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2具(44侧)成人尸体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尸体组),8例(16侧)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34侧)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从介入治疗的角度得到了甲状腺上、下动脉起点位置及方位,非腺体支与腺体血管内径、长度、角度等的解剖及影像统计学资料,并对腺体支的吻合和危险吻合进行了观察。结论①Graves病具有介入栓塞治疗的血供基础,其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介入栓塞治疗。自动塑形软头导管可超选择插入甲状腺动脉腺体支。甲状腺下动脉的袢状走行是识别它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栓塞应达到腺体小叶动脉,并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②尸体组所测值可作为正常人甲状腺动脉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