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及正常老年人之间后扣带回皮质(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与全脑间有向功能连接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AD患者32例(AD组)及MCI患者26例(MCI组),同期另择健康体检正常老年人5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基础上,利用Granger causality分析(GCA)和独立成分分析进行有向功能连接的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3组间有向功能强度有差异的连接,然后对其脑区进行感兴趣区分析;再利用DPARSF及REST软件进行静息态脑功能原始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删选出两组间有差异的功能连接。 结果(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向连接都是单向的,即全脑到PCC有向连接的异常节点在接受PCC信息时并未出现异常,反之亦然;(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组的异常有向连接主要在默认脑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脑区外;而与MCI组比较,AD组的异常有向连接则大多是在DMN脑区内,主要集中在左侧大脑半球,并呈现左右不对称的特点。 结论PCC作为DMN脑区中一个重要的枢纽节点,在AD的进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CC的有向连接异常进一步证实AD的信息传递异常是有方向性的,且左右侧连接异常的不对称与优势大脑的使用相关。  相似文献   
23.
闫昆  陈国平  张宏彬  华奇峰  郑建军  丁忠祥 《浙江医学》2018,(9):1004-1006,1019
目的探讨门静脉CT成像(CTP)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行胃镜下硬化剂治疗的患者49例,均于治疗前后行CTP、胃镜检查。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治疗前、后CTP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食管静脉曲张分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TP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治疗前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分型、食管静脉曲张分级一致性较好(Kappa=0.791、0.768),诊断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分型一致性较好,食管静脉曲张分级一致性一般(Kappa=0.768、0.653)。结论CTP可用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效能与胃镜检查相近。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在儿童脑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42例脑瘫患儿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平扫检查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ADC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双侧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环池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以环池水平的皮质脊髓束及同侧内囊后肢为ROI,分别作出两侧皮质脊髓束图。结果 42例脑瘫患儿中,6例常规颅脑MRI显示正常,36例分别显示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萎缩、脑裂畸形等。42例脑瘫患儿ADC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显示异常。脑瘫组半卵园中心、皮质脊髓束FA降低、ADC值增高,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TI检查对脑瘫患儿的诊断及白质纤维损伤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常规颅脑MRI显示为正常的可疑脑瘫患儿,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对采用不同管电流调节技术所得到的CT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在MSCT肝脏多期检查中以较低的放射剂量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104例患者行MSCT肝脏多期检查,将患者分为1、2、3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管电流调节技术采集,由两名CT医师以双盲法分别对三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记录三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各解剖层面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无差异。1、2、3三组的预设DLP值的统计无差异。1组与2组、1组与3组的各期末累计DLP值和最终ED值的统计有差异,2、3组的DLP、ED明显低于1组(降低约11%)。而2与3组的各期末累计DLP值和最终ED值的统计无差异。结论 在MSCT肝脏多期检查中使用Z-DOM技术和ACS+Z-DOM技术均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诊断图像,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尤其是应用ACS+Z-DOM技术时,辐射剂量更个体化,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丁忠祥  袁建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78-1279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我国对脑瘫的临床诊断条件[1]:①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②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④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它异常;⑤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低剂量MSCT摇篮扫描技术一站式全脑灌注与动态CTA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在评价脑动脉瘤中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63例临床疑诊脑动脉瘤的患者,分为两组,动态CTA组(33例)应用80 kV和100 mAs的MSCT摇篮扫描技术进行一站式全脑灌注与动态CTA检查.常规CTA组(30例)CTA前平扫参数为100 kV和100 mAs,CTA检查参数为100 kV和260 mAs.对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与CTA图像质量分别进行比较;另对动态CTA组患者进行灌注分析.结果 动态CTA组患者一站式脑灌注与动态CTA检查平均辐射剂量仅为(1.64±0.00) mSv,常规CTA组患者平均辐射剂量为(1.68±0.17) mSv,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CTA中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与常规CTA比较,血管强化程度及图像噪声较高,然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94%(31/33)患者成功获得灌注图像,其中2例发现局限性灌注减低区域.结论 低剂量MSCT摇篮扫描技术一站式脑灌注与CTA检查,能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可实现脑动脉瘤患者动脉形态学与脑灌注功能的一站式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特征。方法收集急性期内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17例,72h内至少进行3次头颅CT平扫。结果17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在急性期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预后较好,头颅CT追踪扫描对于本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索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MCI)患者的神经影像学指标。材料与方法采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和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GCA)技术对30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14例aMCI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的静息态f MRI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使用VMHC和GCA技术,发现三组中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和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三个核心脑网络的连接差异。在三个核心脑网络内,VMHC显示AD组中的连接性较HC和aMCI组显著降低,但是在aMCI和HC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GCA获得的有向功能连接可以区分AD、aMCI和HC组。结论在三个核心脑网络中观察到的变化可以作为aMCI患者的神经影像学指标,用于区分AD、aMCI患者及HC。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