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5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方以智在明清之际倡言"三教合一"可谓独具匠心。本文通过对他晚期二十年内倡言"三教合一"之历程与重要观点的系统梳理,以强调:他之倡言"三教合一",不但是为其恪守"世出世"(入世即出世)之情怀作辩护,而且是为了确立其崇"学"理念以尽其文化学术上的担当。崇"学"非自方以智始,然而方以智崇"学"却有着时代意义,即它体现了明清之际知识主义的兴起,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学术在那个年代如何从"尊德性"转向"道问学"。  相似文献   
22.
汤一介先生是一位具备人类情怀与使命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儒学研究为解决人类的前途与发展当遭遇的问题提供启迪;汤先生关于儒学的现代价值——为今日的人类健康、合理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的论述是系统而深刻的,其对我们最重要的启迪有三点:1)儒学的现代化,只能从诠释儒学之现代价值来论,不能从儒学开出现代科学民主来论;2)儒学的现代化,只能从“内圣”来论,而不能从“外王”来论;3)以冯契的统一理论、方法、德性的“智慧”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范例。这三点,深刻地反映了汤先生的非现代新儒家的立场,说明他是站在同情与欣赏儒学的立场来研究与提倡儒学。  相似文献   
23.
24.
两汉儒家诠释儒家经典,恪守"师法"、"家法".关于两者的本义,学者的认识尚有不小的分歧.仔细梳理<汉书>、<后汉书>,可知"师法"、"家法"各自的含义及其同异."家法"出于"师法",不违背"师法",但"师法"指本门诸师的经说,"家法"特指亲炙老师的经说.西汉儒者只讲"师法",东汉儒者主要讲"家法"."师法"不排斥兼(本门)诸师说,"家法"则排斥兼(本门)诸师说.较之"师法","家法"是更为严格的身份认同,目的就是杜绝不具备这一身份的人担任某名分下的博士官,将担任某名分下博士官的权利只给予某博士亲授的弟子.  相似文献   
25.
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这个概念,不见于先秦典籍,为汉儒所独创.汉儒创造这个概念,用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或日"儒家的学说",但汉儒又用先秦已有的"儒术"这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汉儒为什么称"儒学"为"儒术",以至于兼用这两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文章藉梳理"儒学"、"儒术"概念之衍变历史以说明这个问题,并认为,在汉代,"术"化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由重"道"转向重"术",是时代对儒家的要求,汉儒之所以称"儒学"为"儒术",与这一时代要求有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6.
<正> 文化选择,是创造和发展文化的不可逾越的前提。王夫之与方以智,都曾立志创造性地发展中国文化,而且的确都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出他们在如何选择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同或差异的看法以及认识根源,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将会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一王夫之与方以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在文化上有着特殊使命的时代。一方面,我国古代传统的科学文化,正处在对以往的成就加以全面总结的发展阶段,一大批集本学科之大成的著作——诸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通雅》、《物理小识》、《数度衍》、《写  相似文献   
27.
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是否具有超越一切历史、超越一切地域的普世价值,学界对此在认识上存在尖锐的分歧。本文不涉及有关争论,只是从正面论证儒家伦理何以具有普世价值。本文认为,儒家伦理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是因为儒学是生命的学问。既然儒学是生命的学问,那么就人的类本质而论,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不可能拒斥儒家伦理,因为儒家伦理所关涉的是人所以为人之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一旦背离儒家伦理准则,人就会行同禽兽。本文还认为,作为人之生命价值取向的儒家伦理,具体表现为五常。五常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体用的关系,仁为体,而义、礼、智、信皆依仁以显用。而要实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儒学必须经由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普世化。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最后对现代新儒家主张通过发掘儒学的宗教性以实现儒学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提出质疑,借以进一步强调儒学世俗化对于实现儒学现代意义与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8.
生态素养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生态行为的综合素养。培育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有:“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  相似文献   
29.
<正> 方以智与王夫之的友谊到底开始于何时何地?长期以来,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我的这篇文章虽企图了结这桩公案,但能否达到目的,还有待同志们的评断和指教。一、以智与夫之不可能订交于武冈关于方以智与王夫之订交的时间和地点,最早的记载是:“以智寓居新宁,复移居武冈之洞口。其居武冈时与衡阳王夫之善。既为僧青原,以书招夫之甚勤,最后有‘时乎不再来’之语。夫之复书云不能披缁以行。寓意赫蹏,意难即白,而以智下世矣。见  相似文献   
30.
狭义蜀学,即《宋元学案》所谓“苏氏蜀学”。苏氏(三苏)蜀学就哲学论,在路数上大别于由《大学》回归孔孟的程(颐)朱(熹)哲学(理学),却接近由《中庸》回归孔孟的程颢哲学,只是他们不像程颢那样以“心”为宇宙“本体”,却以“道”为宇宙“本体”,可谓之“道本论”。按照牟宗三的说法,程颢心学是正统宋学中的大宗,则接近程颢路数的三苏“道学”,即便难以纳入正统宋学,也不应该被归为宋学之异端或别调。客观地评价狭义蜀学,应将三苏“道学”视为并立于“气学” “心学” “理学”之宋学的一个分支,它对丰富北宋道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