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43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建构一种科学的文学史观对于文学史研究和编写至关重要。首先,由文学历史本身的丰富性与文学史著作的框架性所决定,文学史具有无限的阐释空间,所以不必排斥社会──历史方法;其次,文学史有其自身的生长年轮与流变轨迹,应着重挖掘其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平衡的运动规律;再者,文学史家的主观介入,既应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又须自出个性。在历史的脚步已迈向新世纪之际,应当建构科学的文学史观,进而决定着我们如何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形式主义文学史观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须恪守文学是自足的完整系统,努力追寻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学史是文学形式辩证自生的历史,所以文学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显示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主义文学史模式最核心的范畴是“主导性”,它联系着无意识化和陌生化这两极,此乃形式主义文学观的核心,也构成其文学史观和文学史方法论原则的最主要的基础。这种突出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只谈历史却忽略文学倾向的反拨,但其片面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批评文学理论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的韦勒克,本质上更像是一个文学史家,他在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观点,及将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三者相结合的结论均明确地昭示了这一点。他在反对历史复现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容它性、复杂性与统一性三者相结合的独特的文学史评价标准,表现出新批评渐趋折衷,甚至想兼收并蓄的倾向,只是这种努力未能取得明显成效,以至于终让位给更为科学和更具生命力的法国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14.
心理史,精神史?──论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观温潘亚文学史家总是站在自己的时代对过去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现象作出种种评说,并描述出一个合乎自己理论的发展史。在此,表征着某种文学观念的文学史观对如何描述文学史起着决定性作用。换而言之,如果说各种文学史著作之...  相似文献   
15.
鲁迅文学史思想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潘亚 《学术交流》2004,1(1):148-151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深刻而独特,以192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天才主义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后期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文学史,注重对文学史自身发展规律的探寻,敢于冲破儒家正统观念,在文学史研究中贯穿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现代意识,重视作品的艺术审美研究。在文学史研究方法上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与西方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这一切均对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理论与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温潘亚 《东南学术》2004,(4):156-162
真实的文学史依赖于文学史家们对文学史存留物的理解来复现,所以,文学史便获得了第二重存在,即文学史实践.后人对文学史的种种诠释与复现的努力,必然表达着文学史家们的种种理解,在这种种"理解"之中,便形成了对文学史的"主观性"追求与原生态把握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史实践中所出现的对主观性过分张扬的倾向必然会丧失文学史的"史"的特性,同时也丧失文学史的"文学"性,从而陷入"主观性"的泥淖.如何走出"主观性"的迷雾,我认为关键是应坚持对文学史原生态的把握与追求.因为文学史实践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史学.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历史剧的兴盛出现在1958—1962年之间,且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其中的主体,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而构成了十七年中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兴盛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现代剧作家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总体上是一种对人民讲述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合法性的民族寓言,在"历史"中寄寓歌颂和证明的主题。也有许多史剧潜隐着史剧家一种在历史中重建启蒙话语的愿望,如借历史"干预生活",关注与呼唤"人"与"自我",揭露与反思国民性弱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始于五四的中国新文学是一个与旧文学有着很大截断性的文学系统,其发生、发展、兴盛、危机、变革的诸般演进与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五四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学史的前科学时期,主要有四个特征:发散式思维、人的觉醒、文学的自觉、纷繁复杂的时代情绪。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重新评价伟大的传统,纪念和弘扬伟大的五四文学精神,对推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是极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观由文学和历史两种观念构成 ,在撰史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文学史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来观照和把握文学史现象 ,以文学的观念来贯穿史的观念。这特殊素质主要包括 :强烈的主体精神 ,文学现象完全是属人的存在 ,背后具有主体的一切属性 ;文学史研究就是在体悟、直觉、反思中完成对创作主体和研究主体相关联的文学事实的认识的 ;收敛与发散两种思维模式兼具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 ,文学史家的主体思维都是不健全的 ;树立文学研究的独立品格和个性标识。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学史研究方法空前活跃的时代。面的拓展与点的掘进同时并举,使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呈现为一种立体的架构,且大致可分为两大思潮:一是标举“体验”性的人文主义诗学,二是注重实证的科学主义诗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史研究方法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专事否定的流浪者的思维,致力于“稗史”的创造和“碎片式”的结构,带有明显的“破坏性”、“表演性”和“随意性”,更注重对文本的阅读与接受过程及对现代主义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超越。这给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研究实践带来了具体的启示,即必须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学术批判眼光,在运用诸种方法时应注意文学史对象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并最终做到“至法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