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社会科学   1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政治文明是政治现代性的结果,但政治现代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演变逻辑的过程。西方政治现代性的根基主要是对主体性和理性的张扬;围绕这一根基的实现,政治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则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政治现代性的中心视界经历了以维护人权、保障平等、实施民主、推进自由为核心的四个环节或发展阶段。理解这一进程为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最终实现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92.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实施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如何处理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几种关系进行论述,尤其对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93.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 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4.
交往实践观研究:对话历程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平 《求是学刊》2000,(3):13-17
世纪之交,回顾20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展望21世纪的哲学走向,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为什么“交往”和“交往实践观”研究浮出历史的地平线,成为哲学重要视界或主要趋向之一?作为这一研究的拓荒者之一,我曾经多次指出:其原因可以从全球与中国两者相关大变动所产生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来考察。这一相关性似构成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后工业文明为基础,全球正进入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新全球化时代),多元共生主体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将构成跨世纪的主题。作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交往实践观…  相似文献   
95.
社会认识论。即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是在哲学视野之外未被垦荒的重要认识分支领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于1990年出版的欧阳康博士的著作《社会认识论导论》.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仔细读来.觉得本书有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6.
困挠20世纪哲学家们的一大难题是语言论及其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难题的殚思与解答几乎都陷入了对象与方法的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的解释学怪圈之中。一方面,人们发现:要判定语言的认识意义,必须通晓能够“需要”和“容纳”这些意义的认识论方法的框架(双方都很难孤立地做到)。但是,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人本主义(如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抑或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和科学哲学等)以及作为二者的集大成者——当代解释学(伽达默尔、利科、罗蒂等)都将目光转向语言问题,力图在语言“本体”的基石上建立起恢宏的哲学大厦。这样一来,语言在众多哲学之光投射下具有着多元的和多层次的哲学意义,人们很难将语言多元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结拆断而抽象地、纯粹地去谈论语言的“认识论意义”问题。显而易见,在这一语境(哲学语境)中谈论和解答符号语言的认识论意义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就不但依赖于判定语言客观存在的性质、特征和功  相似文献   
97.
所谓“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特殊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是一条指令,也可以是一组指令,长可以有几万字节,短可以几百字节。“计算机病毒”制造者,利用计算机照本宣科不论谁的指令都执行的特点,预先在软件中加入了一些能够自我复制,并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包括盘片,硕盘和电脑内储存器等)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获得执行控制权,实现其对电脑实施干扰或破坏的指令。计算机按照这些错误指令执行后,便可以搅乱、改变甚至全部消除掉计算机中所储存的内容,致电脑于死地。由于这种特殊的程序,能象微生物中的病毒一样,具有…  相似文献   
98.
长期以来,经常困挠吴文化研究者们的有三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吴文化?(2)怎样着手研究?(3)研究的最终形态将是什么?这些问题分别涉及吴文化的概念本性、研究方法和目标模式等方面,而这三者又是内在相通的。概览吴文化的研究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吴文化概念理解上的差别总是与他们的“前知识结构”、方法和意识定势有关。人们在“切入”吴文化领域之际,各种前知识、方法和“成见”就构成了解释者的取向性,形成不同的取材意向和解释思路,进而构建了风貌、性质大相径庭的“吴文化”。其中,大概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吴国文化,取政治概念,贯注断代史——考古意识。由于这一概念指称一个早已湮灭的历史存在物——春秋时期的吴国,考察从洪荒世纪的古吴越族到吴国的兴衰这一断代史  相似文献   
9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理论(认识)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时候经常使用“决定”、这个范畴,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经典作家在使用这个“决定”范畴时,其涵义是有所不同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决定”  相似文献   
10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效性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