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业科学   1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由于钵水母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缺乏以及不同时期形态变异较大等原因,对其分类鉴定比较混乱和困难。为弥补形态学分类的缺陷,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分布于黄海北部和辽东湾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sp.)、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4种大型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同时利用Gen 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ITS1(the Ribosomal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树,分析ITS1序列片段在大型水母种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4种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变异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675~833 bp。钵水母纲很多种类的ITS1序列具有种内长度多态性现象,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的。钵水母纲科间遗传距离为0.295~0.491,种间遗传距离为0.024~0.812;除白色霞水母和海蜇外,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0~0.099。采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不完全相同且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不太一致。研究表明,ITS基因序列在钵水母纲不同阶元间变异较大,适合于钵水母纲种类鉴定和属内种间水平的系统进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2.
为研究海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20个海蜇野生群体样品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15个海蜇样品的同源序列,对其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条序列的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6.7%、36.4%、18.8%、18.1%;在长度624bp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中共发现2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91±0.03,核苷酸多态性为0.0056±0.0032。同其他几种大型水母相比,海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或中等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蜇种群尤其是相距较远的群体在其分布范围内可能存在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3.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4.
1996年春,对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亲蟹体内的纤毛虫病进行了组织病理观察,并做了几种药物的防治实验。结果发现,此虫不仅大量寄生于蟹鳃和消化道,还侵蚀肝脏、生殖腺、心脏和肌肉等器官组织,致使亲蟹停止摄食,活动力减弱,呼吸困难,直至窒息而死亡。药物试验结果表明:孔雀石绿6 ̄10g/m^3和甲醛溶液(体积分数为36%)100 ̄200mL/m^3在30min内均可有效杀灭此虫;100g/m^3的制霉菌素在5  相似文献   
115.
近年来,我国奶牛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大多数奶牛场缺乏有效的疾病管理体系,各种疾病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使得牛奶年产量不高,成为奶牛生产的瓶颈问题。然而,计算机的普及和管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1],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奶牛疾病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在实现对奶牛个体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疾病给奶牛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该系统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充分考虑奶牛疾病数字化管理的特点和需求,应用动物疾病学、管理科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  相似文献   
116.
辽宁省对黄海区渔业资源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报表资料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辽宁省国营渔业与群众渔业的生产记录,描述了黄海区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渔获量是50年代平均渔获量的4 76倍,船数增长了488 37倍,功率增长了288 76倍。且单位渔获量和渔获品种质量逐年下降,优质经济鱼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67 28%下降到90年代的24 28%,处于食物链底层、价格不高的种类,如鱼是鱼、玉筋鱼等小型、低值鱼类占据了渔获量的主要部分,渔获品种呈现小型化、低龄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7.
牙鲆人工育苗期间的几种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婧  徐志明 《水产科学》1991,10(3):16-19
本文报导了1990—1991年大连地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人工育苗期间的几种常见鱼病及防治方法。其中细菌性鱼病2种,寄生纤毛虫病2种,其它鱼病2种。  相似文献   
118.
放流增殖对虾病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俊  董婧  燕惠卿 《水产科学》2002,21(4):40-41
为了解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原因 ,1 995~ 1 998年我们对在黄海北部中国对虾 (Pe naeuschinese)放流的仔、幼虾进行了病毒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方法样品分别取自育苗室放流用的 1cm仔虾、暂养期内及放流入海时的 2~ 3cm仔、幼虾和第一、第二航次调查的幼虾 ,体长 5~ 7cm。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感染。用切片镜检方法检出的是发病个体。用核酸探针方法检出的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HNBV)分四级 ,“十”指HHN BV阳性 ,阳性弱 ,达到检测灵敏度 ;“ ”指阳性 ,较弱 ,易于…  相似文献   
119.
为了解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在近海海域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监测中的效果, 本研究于 2017 年 7 月、8 月通过 DIDSON 的走航观测对辽东湾近海伞径 16~81 cm (7 月份平均伞径 33.01 cm±13.17 cm, 8 月份平均伞径 57.03 cm±13.44 cm)的大型水母沙海蜇开展丰度和垂直分布的监测调查, 并同步结合传统网具调查, 以验证和比对 DIDSON 观测在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DIDSON 观测影像可直观显示沙海蜇的数量及其在水层中的位置。7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6.13 ind/1000 m3、6.71 ind/1000 m3、 7.93 ind/1000 m3, 平均丰度为(6.92±0.75) ind/1000 m3。8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1.41 ind/1000 m3、 1.23 ind/1000 m3、0.55 ind/1000 m3,平均丰度为(1.07±0.37) ind/1000 m3。比对锚流网调查沙海蜇的丰度, 7 月份和 8 月份 DIDSON 监测的沙海蜇平均丰度分别是网具调查的 4.89 倍和 3.95 倍。声纳观测影像显示沙海蜇主要栖息在调查海域中上层水域(1.1~10 m), 底层水域沙海蜇出现的少。比起传统的网具调查, DIDSON 更加精准的监测调查到调查海区沙海蜇的丰度, 并观测到沙海蜇的垂直分布, 证明双频识别声纳可以适用于浅海大型水母沙海蜇的监测调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DIDSON 观测可以扩展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的内容, 在对其行为学的观测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延长 DIDSON 走航式观测时间, 扩大 DIDSON 探测范围, 并结合传统网具, 可以更加精准的开展沙海蜇数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0.
2021年1月河北各地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低温,为了探明低温后各桃品种的冻害情况,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各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的60个桃品种中,20个品种未发生冻害,40个品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冻害面积1 892.53 hm~2,占当年桃栽培面积的2.18%。不同桃品种抗寒力不同,在不同地区的冻害表现不同,同时也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对主要桃品种的适应范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