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业科学   3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滇中富磷区与贫磷区云南松群落差异与土壤磷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同在滇中地区磷素差异较大的富磷区与贫磷区的云南松林群落及其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Sui修正后的Hedley磷素分级,研究了土壤磷素的有效磷特征和土壤其他养分因子,分析了2类云南松群落的结构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富磷区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贫磷区,虽然两地活性磷(H2O—Pi、NaHCO3—Pi和NaHCO3—Po)含量都低于10%,但富磷区活性磷含量显著高于贫磷区,贫磷区有机磷含量高于无机磷含量,富磷区却相反;富磷区其他土壤养分如全氮、有机碳含量也显著高于贫磷区。富磷区云南松群落林木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高于贫磷区云南松群落,而平均株高、平均胸径、冠幅低于贫磷区云南松群落。讨论认为,在贫磷区云南松与富磷区云南松群落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策略有关,在磷素匮乏的地区,植物群落为了维持正常生长而进行紧密磷素循环,植物和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磷素来自有机磷的矿化与溶解,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磷损失;但在磷素极其充沛的地区植物和微生物群落更加倾向将磷素从土壤矿石转移到生物地球化学磷循环中,对于当地植物和微生物来说,紧密的磷素回收就显得无关紧要。两地云南松群落结构的显著差异与地表磷素含量关系密切,富磷区因土壤磷含量丰富,并且引起其他营养资源丰富,从而能够维持更多种类的植物,同时相应地降低云南松在群落的生态优势;相应地贫磷区磷素成为限制因素,并且其他营养资源也相对短缺,从而不能支持更高水平的植物多样性,云南松因具有较强竞争力而生态优势更高。  相似文献   
42.
43.
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粮油生产发展,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出台了多种强农惠农政策,包括购机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秸秆综合利用引导政策等等。但是,政策虽好,以个体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我国农业却始终没有突破依赖自然资源和低廉劳动成本的发展格局,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田地租金贵、用工人工贵、粮价下跌等等因素,个体化农业生产更加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44.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洋兰已降低了昔日高昂的身价和派头,慢慢走入民间,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大部分洋兰,如卡特丽亚兰、蝴蝶兰、文心兰等热带洋兰,始终对温度有着不同寻常的要求,而江浙沪一带冬季室内寒冷,无法满足这些原产南美巴西、厄瓜多尔一带高热区域的洋兰冬季生长开花的需求。春石斛在这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来。这一观赏价值极高、源自我国并被东瀛发扬光大的兰花,以其花姿优雅、花色艳丽、花香袭人、花期极长,特别是对温度不那么苛求的优势,倍受业内人士及爱好者宠爱。  相似文献   
45.
1推销员都是让接听者买一些不想买的东西。 一来就推销产品,介绍公司的人.挂了! 2.推销员都是没买之前态度非常好,买后就变成另一个人。  相似文献   
46.
基于模糊矩阵法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河流健康评估,针对威胁河流生态健康及河流治理的问题,提供关于河流健康及其问题河段的科学解释与依据。在综合国内外河流健康状况评价方法及各项表征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模糊矩阵法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从多个因素对河流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具体评价时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结合模糊矩阵采用层层推进的计算方法,最后将计算结果分为自然、近自然、退化、人工4大类。结果表明:怀沙河总体得分为2.6分,其中自然状态占整条河段的41%,近自然状态占整条河段的32%,退化自然状态占整条河段的27%。分段评价结果表明:三岔、渤海、口头河段状态较好,四渡河、南冶、辛营需要采用合理措施来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该评价方法可以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城市郊区河流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7.
泰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半夏课题组,认真实施江苏省中医药科技项目——道地中药材"泰半夏"的资源保护与开发(编号:LZ09021)。介绍了江苏省泰兴地区半夏生产现状,查找出生产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半夏生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8.
刘娟  王越  徐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89-9091
[目的]模拟自然黑暗条件下常规水稻对不同浓度硝基苯的耐受能力,寻找解决松花江源水中硝基苯污染对农田中水稻灌溉的影响。[方法]进行常规水育种发芽,土培后观察水稻生长状态;选用不同浓度的硝基苯试剂进行水稻育种发芽耐受性试验,并对硝基苯含量进行高效液相检测;采用物理超声降解技术结合水生生物降解技术,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最佳生物降解条件。[结果]水稻在11.910、1.191 mg/L硝基苯溶液中长势良好,与对照组在根长、茎长上不存在差异,且在超声条件下水稻对硝基苯的最大耐受力为1 191 mg/L。超声强化降解的最佳条件为:1 191.000 mg/L硝基苯溶液,时间20 min,功率100%。[结论]水稻对一定浓度硝基苯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和生物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49.
硅对青蒜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大蒜是一种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蔬菜,由于品种退化、 土传病害严重等问题,导致大蒜植株矮小、 产量降低、 品质下降。硅作为一种公认的有益元素,在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产品品质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硅对大蒜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至今还没有相关报道,因此本试验研究了硅在青蒜苗生长和品质方面的作用,以期能为大蒜无土栽培优质高产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深液流水培方式,以金乡白皮蒜为试材,设置了5个硅水平(0、 0.75、 1.5、 2.25、 3.0 mmol/L)探讨了不同水平硅对青蒜苗生长、 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在0~1.5 mmol/L范围内,青蒜苗植株鲜重、 株高、 假茎长、 假茎粗以及色素含量均随硅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硅浓度高于1.5 mmol/L时,相关指标随其升高而降低,在硅浓度1.5 mmol/L时达到最大值; 同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气孔导度(Gs)也随营养液中硅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硅浓度1.5 mmol/L时最高,比不施硅处理分别增加了32.41%和44.62%,而蒸腾速率(Tr)则恰好相反,随硅浓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Si1.5处理中最低,与对照相比降低了22.00%; 此外,叶片和假茎中可溶性糖、 游离氨基酸、 维生素C含量也随硅素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硅浓度1.5 mmol/L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5.37%~41.96%和21.28%~40.82%,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在Si2.25处理最高,但是Si2.25处理与Si1.5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 硅浓度1.5 mmol/L时显著降低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能提高其在假茎中的含量,与不施硅处理相比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15.76%~21.62%,假茎中则增加了32.85%~53.73%。【结论】营养液中加硅后,青蒜苗植株鲜重、 株高、 假茎长和假茎粗均有明显增加,且其促进作用在其生育后期比生育前期更显著。加硅还可增加大蒜叶片内色素含量,增强光合速率,显著增加青蒜苗内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提高其营养品质。因此,在大蒜施肥中,适当增加硅肥,有可能克服大蒜品种退化、土传病害对大蒜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0.
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详细介绍了玉米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结构功能和系统特点。系统实现主要是以WINDOWSXP为操作平台,VC 6.0为程序设计语言,以ACCESS数据库作为本系统的数据存储方式,实现图文并茂的交互方式,成为指导农民种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