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业科学   16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广东省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菌菌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3个不同产区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生物梅里埃微生物鉴定系统与Biolog微生物自动化鉴定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罗非鱼和养殖环境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其中以夏季致病菌种类最多,鱼体及其养殖环境分别为11和12种致病菌;而春季鱼体中致病菌较少,为6种。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四季均有,其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以春夏季节检出率较高,环境中检出率达83%~89%,鱼体中达44%~67%;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环境中春夏秋季检出率达83%~100%,鱼体夏秋季中达48%~67%;沙门氏菌环境中春秋季检出率达33%~39%,鱼体中达44%~52%。其次在罗非鱼鱼体还分离到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阴沟肠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等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为加大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高南极磷虾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复合酶解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提取虾青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虾青素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研究了虾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酶底比、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为影响虾青素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底比1.6%(Alcalase碱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比例为3∶2)、酶解时间2.1h、酶解温度51℃、水料比(m L∶g)4∶1、无水乙醇料液比(g∶m L)1∶4、振荡时间1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虾青素提取率为90.42%±0.39%,与模型理论值接近。研究表明,采用双酶复合酶解法能显著提高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提取效率,可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稀碱条件下,河鲀毒素(TTX)与次溴酸钠和尿素于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具有荧光性能的物质,该反应与已报道的TTX在强碱下生成C-9碱的碱解不同。本研究拟对该衍生反应所需条件进行详细研究,并尝试依据该反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河鲀毒素荧光检测方法。荧光扫描光谱显示,产物最大激发波长(EX)为233 nm,最大发射波长(EM)为370 nm。该反应对p H要求比较严格,反应最适p H在11.6~11.9之间。对样品进行衍生检测获得最强荧光信号的条件为:次溴酸钠0.036~0.09 mol/L、尿素10~50 g/L、碳酸钠0.2~0.3 mol/L,温度75℃。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此衍生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信号强度与TTX含量成正比,在0.01~10μ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109.17x+0.3965,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依据该衍生反应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水产品中河鲀毒素含量,检测限达到20μg/kg,平行样品检测相对标准偏差为0.44%~7.25%,准确度高。对河鲀、虾虎鱼和织纹螺产品检测表明,该反应特异性强,不易出现假阳性,可用于河鲀毒素检测的确证。  相似文献   
14.
15.
臭氧在水产品加工中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氧(O3)作为一种高效的抑菌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具有高反应性、强渗透性、低残留性等优点。臭氧在水产品加工中主要用于产品保鲜、去异味、漂白脱色及加工设备清洗消毒等方面。文章概述了臭氧的产生原理、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发展史,并对臭氧在水产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利用PEN3型电子鼻对不同冷冻贮藏时间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鱼肉进行分析,考察了冷冻贮藏时间对罗非鱼肉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并对所获得试验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和线形判别分析(LDA方法)。结果显示,电子鼻传感器可以用于区别不同冷冻时间的罗非鱼肉,PCA方法和LDA方法均能较好地辨别出不同贮藏时间的冷冻罗非鱼肉。PCA方法中第一主成分区与第二主成分区的贡献率之和为91.69%,2个主成分已经基本代表了冷冻罗非鱼肉的主要特征信息;LDA方法则呈现出较好的集中性和单向趋向性,两判别式的总贡献率为92.39%。采用LOADINGS分析方法得出传感器W5S、W1S、W2S和W1W在该试验的检测过程中贡献率大,可以根据具体的试验条件对电子鼻传感器的阵列组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衍生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检测器(FLD),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组胺(HIS)、色胺(TRP)、2-苯乙胺(2-PHE)、腐胺(PUT)、尸胺(CAD)、酪胺(TYR)、亚精胺(SPD)和精胺(SPM)8种生物胺(BA)进行测定分析。通过探究丹酰氯(Dns-Cl)质量浓度、反应体系的pH、衍生时间及衍生温度对生物胺衍生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优的衍生条件。结果显示,当Dns-Cl的质量浓度为BA质量浓度的10倍、pH 11.0、40℃下避光反应45 min,所有BA均能有效分离。BA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以内,能够满足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拥有丰富的罗非鱼资源,产业化的罗非鱼加工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血液是罗非鱼加工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却一直作为废弃物排放,若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则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罗非鱼血液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及其在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工等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罗非鱼血液的其他利用途径,分析了罗非鱼血液综合利用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实现罗非鱼血液的综合利用不仅能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低盐乳酸菌法与传统法腌干鱼制品的风味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腌制方法对鱼肉风味的影响,为腌干鱼制品加工新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比较了鲜红牙原料采用低盐乳酸菌法和传统法腌干鱼制品的风味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鲜红牙、低盐乳酸菌法腌干鱼和传统腌干鱼肉中分别检测出80、110、91种挥发性成分,醛、醇、酮类化合物是构成腌干鱼肉独特风味的主要成分。经低盐乳酸菌法腌干的鱼肉挥发性物质对风味贡献较大的醛、醇、酮类化合物总量达35种,而鲜鱼和传统腌干鱼肉中分别只有17和21种。低盐乳酸菌法腌干鱼肉风味物质中含有大量的醇、醛类物质,但不含有胺类物质,在保持传统腌制鱼肉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有的花香味、水果香味及酒香味,提升了鱼肉感官品质。所以采用低盐结合复合乳酸菌法制备腌干鱼,不仅能缩短腌制时间,还能提升腌干鱼肉特有的风味,而且防止了胺类物质的产生,显著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南极磷虾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在近年得到不断发展,但由于捕捞、加工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我国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因此,分析南极磷虾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对我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介绍国内外南极磷虾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蛋白质、脂质、矿物质元素含量3个方面综述了南极磷虾的营养成分;从酶类、甲壳素、虾青素含量3方面介绍了南极磷虾的活性成分,并列举了南极磷虾加工产品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为进一步提高南极磷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