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促熟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设置2种升温模式(水温从5℃逐渐升至12℃后恒温培育,从5℃逐渐升至15℃后恒温培育)和3种不同饲料[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组:50%鼠尾藻粉+50%海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粉组:50%海带粉+50%海泥;混合藻粉组:25%鼠尾藻粉+25%海带粉+50%海泥]。实验过程中,定期测量刺参体壁粗成分;实验结束后,分析雌性刺参性腺粗成分,同时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在15℃水温培育的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在12℃水温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2.54±1.78)%和(10.83±1.04)%。15℃水温下培育的雌参性腺指数、排放率和平均排卵量均高于12℃水温下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87±2.02)%、(16.00±2.31)%和(312.0±59.3)×104粒。饲料实验中,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雌参性腺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为(60.82±0.52)%和(59.18±1.26)%,海带粉组雌参性腺中粗脂肪含量为(8.82±1.55)%,高于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3个饲料实验组的雌参在繁殖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但混合藻粉组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最高。混合藻粉组受精卵孵化率和早期幼体体长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研究表明,采用15℃水温培育的雌参繁殖力高于12℃水温培育的雌参,但二者产生的子代质量差异不显著;在实验范围内,采用不同饲料培育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合藻粉组亲参所产子代质量高于鼠尾藻粉组和海带粉组。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油酸诱导时间及有效作用浓度的研究,建立油酸致建鲤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本研究以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的原代肝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加入不同浓度油酸(0、0.05、0.1、0.2、0.4、0.8 mmol/L)与肝细胞共培养24-48 h,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分别收集不同时段的肝细胞及上清液,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同时测定上清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MTT法测定肝细胞的存活情况,确定油酸最佳诱导浓度,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脂肪滴的形成情况.研究结果显示,0.4 mmol/L油酸与肝细胞共培养48 h,可以显著提高肝细胞内TG、TC含量(P< 0.05或P< 0.01),极显著提高上清培养液中GOT、GPT、LDH、γ-GT的活性,显著降低上清培养液中SOD的活性,但与24 h相比有升高趋势,0.4 mmol/L油酸与肝细胞共培养24 h,光镜下可见细胞内有脂肪滴形成,以48 h最明显.综上所述,油酸浓度0.4 mmol/L、诱导时间48 h成功构建了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为研究鱼类脂肪肝类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鹅副粘病毒病调查及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粘病毒病是鹅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市新城、十二圩、马集等乡镇的鹅群中陆续发生此病。主要表现为 :拉白色、红色稀粪 ,后期粪便变为绿色、恶臭 ;肠道粘膜散在分布多量黄色或灰白色豌豆大小的痂块 ,剥离后呈出血面或溃疡面。主要发生于 1月龄以上鹅群 ,最早 2 0日龄即已发病。现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介绍如下。1 发病情况 对本市 8户发病鹅群的发病情况调查发现 ,发病日龄都在 30日龄~ 6 0日龄之间 ,病程 2~ 7天 ,发病率不高 ,但病死率较高。8户 1 85 0只鹅发病 2 6 9只 ,死亡 1 31只 ,发病率为 1 4.5 1 % ,病死率为 48.7% ,病鹅…  相似文献   
74.
动物防疫规范达标示范创建是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当前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为促进畜禽规模养殖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而采取的一项强化防疫措施.  相似文献   
75.
为了研究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及施药后的田间防病增产效果,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得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5.28+1.61x(r2=0.979 8),EC50=0.67 μg/mL.田间施药用量为丙环唑112.5 g/hm2,于破口前6 d和齐穗后各用药1次,田间病穗防效与病粒防效分别达68.20%和73.71%,可提高水稻产量10.62%.  相似文献   
76.
副猪嗜血杆菌15个血清型标准分离株对小鼠毒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Balb/c小鼠是否适合作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的试验动物模型,试验用1~15血清型HPS标准菌株感染Balb/c小鼠,每只小鼠接种量为1.0×109 cfu。结果表明:用血清型1,2,5,10,12,13,14接种的5只小鼠均死亡4只,用血清型4,15接种的5只小鼠分别死亡2,3只,用血清型3,6,7,8,9,11接种的5只小鼠均没有死亡;各血清型的毒力与猪体试验的结果基本相符。说明Balb/c小鼠适合作为副猪嗜血杆菌的试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7.
根据仪征市10多年来的调查数据和相关试验结果,分析了二化螟在单季稻区以及杂交稻、粳稻混栽情况下的发生规律,并据此探索了相对应的测报技术规范。结果表明,二化螟的为害特点是1、2代主要为害杂交稻,第3代为害粳稻,粳稻是当地3代过渡世代的桥梁田。依据全国和江苏省测报办法,明确每一代测报定性关键调查项目、方法和要求,形成了适合仪征市的二化螟测报技术规范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氟虫腈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对水稻一些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小区试验显示: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氯虫苯甲酰胺防效和保叶效果都高于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连续施用2次>第1次施用氟虫腈+第2次施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连续施用2次的防效和保叶效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好于氟虫腈.施药14 d后对水稻植株株高、分蘖数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POD)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79.
利用单因素设计,以初始体重为4.5~4.8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以鱼粉、马尾藻和酒糟等为主要成分的配合饲料(蛋白含量为14.7%、17.7%、19.1%及21.5%)喂养刺参70d。实验表明,实验刺参的增重率和对配合饲料的消化率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为21.49%时,试验幼参的增重率及蛋白质消化率达到最大。另一组试验对5种含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氨基酸配合饲料进行了饲喂对比试验,实验进行了40d。结果表明,饲喂富含甘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饲料的刺参增重率最高。  相似文献   
80.
栉孔扇贝生殖活动前后的滤食和生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桑沟湾用模拟现场流水法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生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在进行生殖活动前后滤水率无明显的差异,但进行生殖活动前的摄食量较大。尽管栉孔扇贝的滤水率和摄食量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它的吸收率却与个体大小无关。在300 ̄600ml/min的水流范围内栉孔扇贝的滤水率没有明显的变化,水流小于300ml/min时扇贝的滤水率则明显降低。根据实验数据,用计算机模拟得出了栉孔扇贝在生殖活动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