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文章研究了压榨法、水酶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山桐子油及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率分别为压榨法20.9%、水酶法20.54%、有机溶剂浸提法28.47%;浸提法的提取率最大,但耗时长,存在一定溶剂残留;水酶法过氧化值最低,但耗时长;压榨法不饱和脂肪酸高于水酶法及溶剂浸提法,且耗时短,操作简单.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72.
以蓝莓汁为原料,研究目前果汁饮料生产较多的巴氏、超高温瞬时和微波3种灭菌方式对蓝莓原汁微生物和理化性质及感官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灭菌方式均能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对蓝莓汁的pH、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无影响;巴氏灭菌能有效保持蓝莓汁的悬浮稳定性、色泽和花色苷含量,但巴氏灭菌样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低于微波灭菌样,微波灭菌蓝莓汁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达88.24%,仅比对照样低0.6%;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对灭菌样进行感官评价,巴氏灭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蓝莓汁酶促褐变,但破坏了天然色泽、香味,产生不宜的蒸煮味,后感明显减弱。微波灭菌则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食品的色泽、香、味。因此,微波灭菌处理对蓝莓汁的灭菌效果最好,能够较好保留蓝莓汁的理化特性、感官品质和抗氧化活力。  相似文献   
73.
蓝莓加工过程中出汁率及花青素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果胶酶对蓝莓出汁率的影响,对果胶酶提高蓝莓出汁率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了pH值、温度、光照、金属离子以及部分添加剂对蓝莓果汁中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胶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质量分数)0.06%、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2h。在此条件下蓝莓的出汁率可达到82.1%,与对照组相比,出汁率提高了24.6%。蓝莓果汁中的花青素在pH≤3时比较稳定;对光和高温比较敏感。VC可以增加花青素的稳定性,而苯甲酸钠以及蔗糖对花青素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K+、Na+、Ca2+、Cu2+、Fe2+对果汁中花青素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Fe3+以及浓度达到0.1 mol/L的Mg2+对果汁中花青素的稳定性具有破坏作用;浓度低于0.05 mol/L的Mg2+能增加果汁中花青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4.
以蓝莓果汁和纯化的蓝莓花色苷为原料,通过比较不同基质中花色苷对p H、温度、光照、金属离子以及部分添加剂的稳定性,研究蓝莓果汁成分对花色苷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花色苷在p H≤3时比较稳定;对光和高温比较敏感。蔗糖、苯甲酸钠及Na+、K+、Ca2+、Cu2+、Fe2+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VC可以增加果汁中花色苷的稳定性,而对纯化后的花色苷稳定性具有破坏作用。在上述基质及加工条件下,蓝莓果汁成分在3≤p H≤6、避光、温度≤100℃等贮存条件以及添加苯甲酸钠、蔗糖、Na+、K+、Ca2+、Cu2+、Fe2+、Fe3+等条件下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在光照以及添加VC、低浓度Mg2+(0.01~0.05mol/L)等条件下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增强作用;在p H≤2以及添加高浓度Mg2+(0.1mol/L)等条件下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5.
为了得到组织均一、色泽自然、酸甜可口、果香浓郁的蓝莓清汁饮料,通过综合评价方法,采用U12(12×62×4)均匀设计对蓝莓清汁饮料配方进行优化,并研究杀菌条件和光照对蓝莓清汁饮料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蓝莓清汁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蓝莓汁添加量20%,复合稳定剂0.09%,复合糖6.67%,柠檬酸0.15%,130℃、3s杀菌后避光条件贮藏7d后,吸光值保留率高达98.17%,透光率变化值0.1,色泽变化值仅0.97。  相似文献   
76.
为提高水酶法工艺产品附加值,为油茶籽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文章采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 2.4 L、α-淀粉酶Ban 480 L、中性蛋白酶Neutrase 0.8 L、果胶酶Pectinase SP-L、复合纤维素酶Celluclase 1.5 L分别处理油茶籽,以得到的游离油、乳状液、水解液、残渣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组成和化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酶处理提取油茶籽油时,产生的游离油、乳状液、水解液、残渣中水分、蛋白质、茶皂素、多糖、磷脂含量、水分含量、脂肪含量等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