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本文对采用磷系阻燃剂共聚原丝改性制得的阻涤纶的结构与染色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2.
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历程、腈纶需求和新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腈纶工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3.
综述了合成纤维染整后加工的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聚酯纤维染色方法及聚丙烯纤维可染性研究的进展,并指出了未来合成纤维后加工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4.
本文研究了染色助剂对涤纶超细纤维染色热力学的影响,研究发现:1、染色助剂的存在并未改变分散染料在涤纶纤维中的分配机理,即服从Nest定律;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分散染料对涤纶超细纤维的亲合力降低,其中在110℃时降低的幅度比较大;染色热比不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低得多,染色熵的绝对值也低得多;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降低了分散染料对涤纶超细纤维的亲合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分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染色热和染色熵的绝对值;4、载体的存在使得染色等温吸附曲线的斜率和亲和力均比较高,但是染色饱和值却较低;5、匀染剂SL的存在使得染色热和染色墒的绝对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35.
早在 60年代 ,纺织行业就已经开始使用酯化和醚化交联的手段生产洗可穿的棉织物。其中 ,采用酯化交联方法更是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Rowland等人发现 ,织物经多羧酸整理后 ,纤维的尺寸稳定性及抗皱性能都有所提高。但在当时 ,人们使用的催化剂不能够使织物获得应有的耐久压烫性能。最近 ,Welch和 Andrews在研究中发现 ,在酯化交联时若使用碱金属磷酸盐与酸的混合物作催化剂 ,可以使织物得到很高的抗皱性能。实践证明 ,在这类催化剂的作用下 ,纤维素的酯化反应是通过一个酸酐的形成而实现的。参与反应的羧基有两个 ,其中一个在反应结束后…  相似文献   
36.
原液着色腈纶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尽地叙述了原液着色腈纶的优点及其生产状况,分析了原液着色腈纶生产方法与其它纤维着色方法的比较,介绍了上海石化腈纶事业部开发原液着色腈纶的情况,并介绍了原液着色腈纶的市场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继续深入开发原液着色腈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各种分散剂对NaSCN溶液中酞菁蓝颜料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剂D用量为10%(相对于颜料质量)、研磨时间为2h情况下所得到的酞菁蓝颜料在溶液中的分散性能最好:用这种方法配制的颜料在有色纤维纺丝试验中的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8.
防螨纤维及织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螨虫的相关知识及其危害,对各种防螨措施进行了归纳,并详细介绍了防螨织物的研究进展情况,防螨织品的防螨效果评价方法及防螨织物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9.
SML染色载体对涤纶微细纤维染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环保型分散染料染色载体SML对涤纶微细纤维染色的影响,从其对涤纶微细纤维上分散染料的上染速度曲线,升温上染速率曲线,提升性,移染率以及染色织物的表观色泽浓度,颜色特性和染色牢度的影响来看,SML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将烯烃类高聚物作为第二组分,与等规聚丙烯共混纺丝。用偏光显微镜、声速法和密度法对共混纤维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系属于基体-微纤两相结构,随着烯烃类高聚物添加量的增加,结晶度和取向度均下降,尤其当烯烃类高聚物添加量为6%时,烯烃类高聚物开始相互贯通。共混丙纶的染色性与纤维的形态结构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