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利用不同的机械外力造成苹果局部机械损伤,对损伤苹果进行不同的后处理,比较其损伤后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TA.XT.Plus质构仪SMS P/0.5S球型探头对红富士苹果施加0.96 N(9.6×10~3Pa)、1.46N(1.46×10~4 Pa)和1.96 N(1.96×10~4 Pa)的静压力,将不同损伤程度的苹果分别进行乙烯吸收剂(ethylene absorbent,EA)和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以未进行处理的苹果作为对照,然后在常温(22±1)℃贮藏13 d,在不同时间点测定苹果内源乙烯的生成速率、呼吸强度、可滴定酸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不同处理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上升及下降的往复过程,9.6×10~3Pa+1-MCP处理可有效延缓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呼吸速率在第10 d增高,内源乙烯释放量在前4 d急剧增高;9.6×10~3Pa+1-MCP组和1.46×10~4Pa+EA组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第1d和第4 d大幅增加,1.46×10~4Pa+EA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第4 d增长。结论 EA和1-MCP处理对低振动损伤苹果有较明显的修复效果,可以减少品质劣变,贮藏13 d后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组苹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固定化耐冷菌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城市污水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高效耐冷菌,经固定化处理后被用于净化寒冷地区的生活污水。结果表明:固定化耐冷菌的最适pH范围并未发生偏移;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h时,对COD的降解率较常规的活性污泥平均提高了约33%。  相似文献   
13.
聚氨酯固定高效优势耐冷菌处理低温生活污水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确保寒冷地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效能,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固定高活性耐冷菌,通过实验室小试,考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接触氧化法联用的内循环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温污水的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工艺解决了由于冬季水温低出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系统对COD、BOD5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66%、90%和89.67%;系统HRT为10 h,活性污泥法处理单元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单元的DO分别保持在2.0~4.0 mg/L和4.0~8.0 mg/L,污泥负荷为0.25~0.30 kgCOD/(kgMLSS.d),可以使系统出水在冬季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低温生物膜中微生物脱氢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低温生物膜的生物活性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方法以硫化钠作还原剂,甲苯作提取剂,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低温生物膜脱氢酶活性,探讨酶反应过程中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结果生物膜脱氢酶的反应温度范围为2~50℃,其中最适温度为30℃;适宜的pH值范围是7.5~9.0;反应速率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在最适温度下的适宜时间是3h,而4℃时为8h.活细菌数(ABN)的TTC-还原染色试验证明组成生物膜的耐冷细菌都能够还原TTC而变色,但是不同种的微生物脱氢酶活性也不同.结论TTC-脱氢酶活性检测的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反映低温生物膜中的生物活性.在低温4℃下。生物膜仍具有一定的生化活性,比常温下的活性污泥催化温度低约10℃.  相似文献   
15.
向低温污水中投加耐冷菌,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可大幅提高,但菌体流失快,重复使用性差.结合吸附法与包埋法,对聚胺脂泡沫、破碎陶粒、柱状活性炭等几种载体进行生物固定化,形成生物载体.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生物载体的效果取决于载体的孔径及表面的粗糙程度,载体固定化效果为:聚胺脂泡沫>陶粒>活性炭.经过60d 的连续运行,载体上的耐冷菌的活性良好且有大量的增殖,生物载体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为:聚胺脂泡沫>陶粒>活性炭.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个基于均匀设计方法和Microsoft Excel的LINEST函数进行试验设计优化的方法。本实验通过均匀设计方法设计沙棘籽原花色素提取工艺,然后通过LINEST函数计算多元回归方程,该方法可避免因为使用其他专业数据处理软件的花费和固定算法限制。验证实验表明:沙棘籽原花色素的提取率提高了16.43%,该方法可应用到其他实验方面。  相似文献   
17.
Pseudomonas sp. W7产低温蛋白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lackett-Burman法对影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W7产低温蛋白酶的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筛选出对产酶影响显著的3 个因素:葡萄糖、蛋白胨和MgSO4;然后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产酶区域;应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产酶培养基的最佳组合为:葡萄糖4.25 g/L、蛋白胨7.00 g/L、干酪素4.00 g/L、K2HPO4 5.00 g/L、KH2PO4 1.00 g/L、CaCl2 0.26 g/L、MgSO4 0.14 g/L,低温蛋白酶的酶活力达到了183.9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21%。另外,对Pseudomonas sp. W7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最终确定产酶的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20 ℃、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3%、装液量为20%、摇床转速为100 r/min,在最佳条件时测得的酶活力为193.2 U/mL。通过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的测定,确定产酶的培养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含有岩藻糖(fucose, Fuc)的杏鲍菇多糖进行分离纯化, 并分析其结构。方法 通过水提分级醇沉得到60%乙醇醇沉杏鲍菇多糖(Pleurotus eryngii polysaccharides, PEP)。杏鲍菇多糖经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分离纯化,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测定PEP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岩藻糖;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ometer, XRD)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观察等方法对PEP各组分进行结构表征。结果 PEP经分离纯化得到PEP-1、PEP-2和PEP-3共3种多糖组分, 分子量依次为1.585×106、4.266×104和1.995×103 Da。岩藻糖存在于PEP-1组分中; FT-IR显示PEP-1和PEP-2存在C-O-C键拉伸和吡喃环构型; PEP-2存在β型糖苷键, PEP-3为β-葡聚糖。XRD结果显示3个组分多糖结晶指数分别为38.89%、47.22%和20.00%。AFM观察结果显示, PEP-1整体呈现流星状结构, 多糖粒子聚集; PEP-2为链状螺旋结构且以小球状体聚集; PEP-3呈现小螺旋棒状结构。结论 PEP分离纯化得到3个组分多糖, 岩藻糖存在PEP-1组分中。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有研究陆续从不同的乳酸菌中分离到细菌素,但是这些细菌素存在着抑菌谱窄的问题,寻找广谱抗菌性能的新一代细菌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以市售保质期较长的8种不同品牌的酸菜为材料,将青霉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抑菌实验筛选出一株能产生抑菌物质的菌株L3,经过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故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3,NCBI序列号为MT781360。该菌株在MRS培养基中于37℃培养18~24h时产细菌素L3的抑菌活性最强。将该培养上清液采用乙酸乙酯萃取,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G-50过滤分离纯化,再经Trinice-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细菌素L3的分子质量约为4~5kDa。细菌素L3对蛋白酶敏感,但其活性不受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细菌素L3为蛋白质类物质。细菌素L3在60~100℃ 处理20min或121℃处理15min仍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pH值2~10范围内有良好的稳定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植物乳杆菌L3分泌的细菌素L3除了具备现有细菌素的稳定性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杀菌能力以外,还能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起到抑菌效果,这对于易被真菌污染导致腐败的果蔬类产品及乳制品的保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研究可为具有广谱抗菌性能的天然防腐剂的生产提供新的菌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分析桑葚饮料发酵前后酚类物质的组成变化和抗氧化功能差异。方法:利用毕赤酵母菌(Pichia kudriavzevii)和融合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通过二次发酵桑葚制备桑葚饮料,比较桑葚发酵前后酚类物质对DPPH、O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还原力,并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组别样品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进而探究发酵前后酚类物质组成变化与抗氧化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酵后桑葚酚类物质(1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发酵前的45.97%±2.23%提高到59.01%±3.59%(P<0.05);对OH自由基清除率由发酵前的68.68%±1.23%提高到78.55%±0.57%(P<0.05);发酵后的桑葚饮料中酚类物质的还原力显著提高(P<0.05);发酵前后的酚类化合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从发酵前后桑葚酚类物质中共筛选出46种差异代谢物,包括3种花色苷类、10种酚酸类、18种类黄酮及15种其它酚类物质,其中发酵后上调和下调的代谢物分别为26种和20种,共涉及4个相关代谢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