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8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0 毫秒
51.
纳米吸波材料在人体防护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纳米吸波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吸波性能 ,简述了纳米吸波材料在人体防护中的应用现状 ,提出了为防止电磁波对人体的干扰 ,制备导电纤维的两种设想。  相似文献   
52.
在还原染料间接电化学循环染色中,采用三种媒介物质(氢氧化钠、硫酸铁、三乙醇胺)对还原大红R进行电化学染色,发现织物具有良好的匀染性,色光和鲜艳度与传统保险粉还原的染色织物基本相当。通过分析还原染料间接电化学染色残液中染料和媒介物质的浓度变化,确定循环使用残液染色时需补加10%媒介物质和定量的新鲜染液,循环染色织物的匀染性和K/S值均与初次染色织物相当。  相似文献   
53.
以IP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水性聚氨酯羊毛防毡缩整理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聚醚型水性聚氨酯和硅油型水性聚氨酯的复配,以期整理后达到最佳手感。  相似文献   
54.
涤纶织物的纳米炭黑微粒的水分散体系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克路  张华  陈小立  孙刚 《印染》2003,29(4):2-4
通过制备稳定的纳米炭黑微粒(粒径为8nm)水分散体系,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用纳米炭黑对纯涤纶织物进行染色。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纳米炭黑微粒水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染色时间以及炭黑含固量的不同对织物上炭黑含量和织物表观深度的影响,并测定了染色后织物的皂洗牢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温高压染色法和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不仅可以使纳米炭黑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上染纯涤纶织物,而且被染物还具有一定的皂洗牢度。  相似文献   
55.
介绍了将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醚多元醇反应合成预聚体,然后分别采用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铵等封端剂进行封端,得到3种水性羊毛防毡缩剂.文章讨论并比较了其稳定性、成膜性、分散性、表面张力以及对羊毛织物的防毡缩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焦亚硫酸钠封端的羊毛防毡缩剂的成膜性和分散性好、表面张力小、储存稳定,防毡缩效果可达到IWS机可洗标准.  相似文献   
56.
分离牦牛绒中黑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采用木瓜蛋白酶和盐酸分离技术,从天然深褐色牦牛绒中分离出了黑色素,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黑色素的形状大小,确定了黑色素在纤维中的重量百分比;同时与黑花羊毛中的黑色素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57.
针对目前纺织用聚乙烯醇浆料存在生物降解性差的问题,采用聚乙烯醇降解酶对PVA上浆的棉织物进行退浆,它可以高效分解织物上的PVA浆料,显著降低退浆废水的处理成本。从酶活方面对PVA降解酶粗酶液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将该酶用于纯PVA上浆的棉织物退浆过程中。实验结果表明,PVA降解酶的适宜反应条件为pH值7-8,温度30℃,反应时间3 h,且可对PVA进行降解。当采用PVA降解酶退浆时,浆液中PVA含量与棉布上残留PVA量之和小于100%,而采用缓冲溶液和热水退浆,PVA总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8.
采用硅氧烷溶胶整理剂对棉针织物进行抗起球整理,研究了溶胶稳定性、pH值和温度对凝胶成膜的影响.根据织物抗起球等级、摩擦系数、压缩比功测试和SEM观察,探讨了溶胶用量和水洗次数对针织物抗起球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工业化工艺处方.测试结果表明,棉针织物经此工艺整理后,抗起球等级从未整理的1.5级提高至3~4级,基本无色差,强力和弹性略有提高,手感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59.
采用纤维素酶时低捻疏松针织物进行了抗起毛起球整理,测试了残液中的还原糖含量、织物顶破强力和起毛起球等级,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酶用量对该织物起毛起球等级的影响,以及残液还原糖含量、顶破强力、起毛起球等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酶用量从0.5%提高到1.0%,织物起毛起球等级提高;酶用量在1.0%~5.0%变化.虽然强力降低明显,但织物的起球等级的提高不明显.酶处理残液还原糖浓度和织物强力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与强力之间并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60.
针对1,2,3,4-丁烷四羧酸(BTCA)防皱整理棉织物强力损失的问题,采用在整理液中加入糖类添加剂的方法,对棉织物的防皱性能进行改善;通过分子尺寸计算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均可进一步提高BTCA整理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同时降低织物的强力损失;葡萄糖对折皱回复角的提高作用最大,其质量浓度为10.0 g/L时,折皱回复角达到最大值260°,比不加葡萄糖的增加了22°;但将白度考虑在内,选择麦芽糖为最佳糖类添加剂,添加剂分子半径越小,越易扩散进入纤维内部,对折皱回复角提高作用越大;折皱回复角提高的原因是在不同BTCA分子之间建立了共价桥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