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工业技术   3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多聚磷酸为掺杂剂,苯胺为单体,通过过硫酸盐氧化聚合方法制备了掺杂态聚苯胺。采用L25(56)正交设计方案,考察了各因素对掺杂态聚苯胺产量和电导率的影响。使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热重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杂态聚苯胺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15℃,n(过硫酸铵)∶n(苯胺)=1∶1,n(多聚磷酸)∶n(苯胺)=2∶1,反应时间2h,过硫酸铵滴加时间60min,多聚磷酸初始反应浓度1.5mol/L。该掺杂态聚苯胺的结构呈纳米纤维状,并以一种松散方式构成类似棉花状的团絮形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长碳链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对以广西宁明膨润土制得的钠基膨润土进行改性,得到有机膨润土.利用其对经生化处理后的中药废水尾水进行脱色处理,考察了不同的工艺条件如吸附时间、膨润土投加量、反应温度、pH值对中药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脱色效果有影响,体系以物理吸附为主.当吸附剂用量为3.5 g/L、吸附时间为25 m in、吸附温度为32℃,不调节pH值,经生化处理后的中药废水尾水脱色率可达97%,且其吸附脱色能力大于活性炭.  相似文献   
13.
淀粉反相乳液法三元接枝共聚改性研究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对木薯淀粉进行接枝共聚改性,生成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三元接枝共聚物(St-g-AM/AA)。考察反应温度和时间、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淀粉三元接枝共聚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红外光谱等表征共聚物结构。实验结果显示: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单体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三元接枝共聚改性反应影响显著;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表征证明接枝共聚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经三元接枝共聚反应淀粉已被AM和AA成功改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水漫提法提取茶树菇粗多糖,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固液比对茶树菇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对茶树菇多糖的得率影响最为显著,在提取温度为90℃、固液比1:20和提取时间为4h提取3次计12h,茶树菇多糖得率为6.13%。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微波和超声波外场强化各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微波和超声波强化后茶树菇多糖得率均有增加,超声波强化效果好于微波强化效果,微波强化处理后用热水浸提,多糖得率可达8.58%,超声波外场强化处理频率为59№,功率为112w,超声时间为20min后用热水浸提,多糖得率可达10.07%,提取时间减少4h。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优势菌种处理含氰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株氰化物高效降解菌(Alcaligenes sp.)DN25进行生物强化处理氰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固定菌株DN25,氰处理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对温度、pH值变化的适应力增强。初步构建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氰模拟废水,系统连续工作50天,氰的平均去除率为93%。  相似文献   
16.
阐述《新型分离技术》在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该门课程在研究生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对化工原理中这两个新的单元操作进行阐述。学生们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最新的单元操作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醚化交联淀粉变温合成及其碘复合物吸收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采用变温交联法制备醚化交联淀粉.对淀粉交联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交联剂用量、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交联淀粉沉降积的影响,确定了制备高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11,ECH用量为0_3%(w/w),先在35℃下反应3h,然后升温至50℃反应0.5h.应用淀粉-碘复合物吸收光谱对不同交联度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交联反应改变了直链淀粉构象,影响了碘分子进入其内部,相应的络合碘分子数目减少,颜色变浅,吸光值减小,最大吸收波长向较短波长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碱中和退锡废水所得锡泥为原料,研究了碱浸法分离锡泥中的锡,在煮沸转化液固比为2,氢氧化钠与锡摩尔比为7~8,微沸(100℃~110℃)时间为2h,水洗液固比为5时,锡的分离率可以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20.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歧化松香中性部分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皂化法将歧化松香中的酸性和中性部分分离,并由GC/MS法对中性部分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拓宽松脂可再生资源的用途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考察了中性部分化学组分分析的GC和MS条件,检索对照了NIST数据库的标准图谱,结果表明,歧化松香中性部分共分离出55个组分,其中高沸点中性部分共分离出32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0个组分(占歧化松香中性物质质量的80.3%,下同),主要化学成分为:脱氢枞酸甲酯、7-二氢海松酸甲酯、8(14)-二氢异海松酸甲酯、8α-四氢异海松酸甲酯、7-二氢枞酸甲酯、8-二氢海松酸甲酯、8α-四氢海松酸甲酯以及4个高沸点化合物;低沸点中性部分分离出23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22个组分(占歧化松香中性物质质量的19.7%),主要是倍半萜和少量单萜化合物,系残留的歧化松节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