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7 毫秒
21.
本文采用超声波技术促进美拉德反应改性大豆蛋白提高其冻融稳定性。比较研究了由大豆分离蛋白(SPI)、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SPI+D)混合物以及超声SPI-D接枝物作为乳化剂的乳液的冻融稳定性,分析了乳析指数、出油率、絮凝程度、聚结程度、粒径、zeta电位、显微结构等性质,与SPI相比,经过3次冻融循环后超声SPI-D制备的乳液仍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其乳析指数和出油率分别降低了96.20%、80.53%,粒径维持在50~60μm范围内,呈窄单峰分布,絮凝程度和聚结程度分别降低了187.8%、235.3%。zeta电位和显微结构可以看出其乳液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扫描电镜研究得知改性后蛋白颗粒状态更加疏松,大小均匀,分子间聚集程度显著降低。超声SPI-D乳化体系具有较好的冻融稳定性,为生产出冷冻产品专用大豆分离蛋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采用超声波技术促进大豆蛋白-葡聚糖(SPI-D)接枝反应,提高改性产物的冻融稳定性,研究SPI质量分数、SPI∶D质量比、超声反应条件(温度、功率、时间)对接枝产物的接枝度、褐变程度和冻融循环后乳析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SPI质量分数4%、SPI∶D质量比2∶3、超声反应温度80℃、超声反应功率500 W、超声反应时间40 min条件下,接枝度为32.43%,褐变程度为0.322。改性产物与对照相比,经1,2,3次冻融循环后乳析指数分别降低了57.76%,75.33%,96.20%,显著提高了改性产物的冻融稳定性。由Pearson相关系数和Lorentz函数拟合得知接枝度与冻融稳定性高度相关。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发生美拉德反应。紫外光谱分析表明超声SPI-D的分子结构较SPI疏松,其结构朝向有利于提高冻融稳定性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3.
以大豆分离蛋白、自制复合脂肪、果汁为主要原料研制出新型植物蛋白保健饮品,并对影响其稳定性因素进行了研究。优化饮品配方:大豆分离蛋白2.5%,酸0.4%,果汁15%,糖10%,复合脂肪2%。稳定剂优化试验结果:PGA为0.06%,CMC为0.08%,分子蒸馏单甘酯为0.03%,三聚甘油酯为0.05%,Tween40为0.06%(均为质量分数,下同)。产品稳定性良好,3个月内无沉淀、絮凝现象。  相似文献   
24.
结合大型露天煤矿拦截周边河水入渗的工程实例,介绍了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墙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优良的防渗效果.  相似文献   
25.
利用多重光谱技术(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VD3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VD3能对大豆分离蛋白的内源荧光进行静态猝灭。VD3与大豆分离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245×104(293 K)、1.250×104(298 K)、3.531×104(306 K)L/mol,对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73 3、0.992 4和1.094 2;结合距离r=2.92,其结合时通过非辐射能力转移而促使蛋白质荧光猝灭。热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VD3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反应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其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VD3的添加使大豆分离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芳香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由疏水性向亲水性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VD3引起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6.
为探索贮藏过程中鸡蛋品质与蛋白凝胶质构性质的关系,试验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鸡蛋失重率、哈夫单位、浓蛋白含量、蛋白pH等品质变化及其对蛋白凝胶的质构性质、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品质与贮藏时间呈负相关,且温度越高,品质下降速度越快,蛋白凝胶质构性质与贮藏时间呈正相关。鸡蛋品质与蛋白凝胶质构性质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失重率和pH与凝胶质构性质呈正相关,哈夫单位和浓蛋白含量与凝胶质构性质呈负相关。由蛋白凝胶的微结构变化推断,鸡蛋品质变化引起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改变了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和质构性质。鸡蛋贮藏过程中可以使用品质指标表征蛋白凝胶的质构性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7.
超声-琥珀酰化复合改性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采用超声和琥珀酰化两种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底物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琥珀酸酐添加量和酰化反应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出超声-琥珀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适宜条件:超声功率569.36W、超声时间9.79min、酰化温度49.72℃。该条件下制得的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较,分别提高了3.05倍和4.65倍。  相似文献   
28.
采用表面疏水性、粒径、ζ-电位、浊度等指标,以及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研究维生素D3(VD3)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结果表明:SPI与VD3形成复合物后其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P<0.05),且VD3的添加量与SPI的表面疏水性成反比。VD3的加入使复合物的粒径明显减小,ζ-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溶液液滴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溶液的稳定性更强。随着VD3含量的增加,复合物的浊度略有增大。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和最大吸收波长分别较SPI对照红移了3.6 nm和8 nm,表明VD3改变了SPI的空间结构,使其芳香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向极性增强的方向变化。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VD3引起SPI的二级结构改变,其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减少,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多。研究结果为营养强化VD3技术以及拓宽大豆蛋白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其前身是辽河流域草原地带之一,在第四纪冰期后,西辽河及其支流泛滥沉积的沙层逐渐下切,使泛滥区域缩小,形成阶地,成为西辽河与辽河下游右侧的支流秀水河、养息牧河、大清沟河及柳河等科尔沁沙地南缘河流的分水岭。该区域是水分条件最好、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的沙区。由于该类区域产汇流的特殊性,也就为设计洪水计算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文中选择大清沟小流域作为研究代表区域,对其产流特点、产流面积的动态性、汇流及洪水过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大清沟水库设计洪水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30.
大豆分离蛋白ACE活性抑制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预处理条件对大豆分离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热处理与微波辅助处理相结合能显著提高蛋白酶的水解效率.比较了6种酶解大豆蛋白产物的ACE抑制活性,选择碱性蛋白酶为最佳水解用酶,并优化了酶解条件.研究了8种大孔树脂对水解产物精制效果,结果表明:经D3520型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后,水解产物脱盐率89.4%,肽回收率90.6%,ACE抑制活性达84.1%.经HPLC法测定,大豆分离蛋白ACE活性抑制肽混合物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200~800 ku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