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6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修建城市地铁车站的过程中,选择何种的施工方案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城市的道路情况、城市的交通情况、地面建筑物布局、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力度、施工机械的具备程度、建设资金等等.通常而言,大跨地铁车站要比常规的普通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克服更大的施工难度、花费更高的工程施工费用、要求更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在修建大跨地铁车站时,采用浅埋暗挖法是比较不错的选择,主要的施工程序包括地层的预支护以及预加固、土方开挖施工、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等等.但是大跨地铁车站往往具有比区间隧道更加的复杂的结构断面形式,更大的断面尺寸、更加严格的地表沉降控制,所以,必须要科学合理地来选择支护技术及其有关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2.
以实验室保藏的3株菌(少孢根霉FW-1、白地霉FW-2、无接合孢子根霉FW-3)为发酵剂,研究其对豆渣的发酵转化能力。以接菌前未发酵的豆渣为对照,分别于48,72 h和96 h取样,分析豆渣中蛋白质、脂肪和异黄酮的代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豆渣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就豆渣蛋白质的降解能力和必须氨基酸的增量而言,少孢根霉FW-1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对蛋白质和肽的降解率分别为12.2%和25.2%,必需氨基酸含量上升为12.3%;就豆渣脂肪的降解能力、不饱和脂肪酸和异黄酮修饰改性而言,无接合孢子根霉FW-3显示突出的优势,对豆渣脂肪的降解率高达78.0%,脂肪酸增加2.3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2.5倍,异黄酮由糖苷型转化为苷元型增加10.2倍。2株菌(少孢根霉FW-1、无接合孢子根霉FW-3)对豆渣的营养物质体现了较强的降解能力,对其功能成分体现了较强的转化能力,然而也显示个体差异。本研究结果对提高豆渣的靶向高附加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为防止青稞氧化哈败,本研究采用微波、炒制及过热蒸汽三种常用的处理方式对黑青稞进行灭酶,考察达到相同的灭酶效果时,不同灭酶方式对黑青稞的微观结构、营养成分、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处理后的黑青稞籽粒在表观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膨化与褐变,175 ℃下炒制20 min的颜色变化及等效半径最大,微波及过热蒸汽使籽粒膨化程度相似;灭酶处理后青稞在微观上出现出明显的缝隙,甚至孔隙。在微波和过热蒸汽处理组样品的维管束处出现较大的孔洞。青稞在灭酶处理后总酚(降低14.71%~20.52%)和总黄酮(降低11.39%~45.15%)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经150 ℃炒制处理20 min的青稞样品的黄酮和酚类含量最低,而微波处理对总酚含量影响比其他两种处理更低,过热蒸汽处理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最小。除微波处理外,其他灭酶方式均使青稞的抗氧化能力上升,但不同灭酶处理后青稞抗氧化能力变化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在灭酶率50%及60%的处理条件下,抗氧化能力排序均为过热蒸汽处理>炒制处理>微波处理。三种灭酶热处理在灭酶的同时均可有效提高青稞的营养品质,但综合评估,过热蒸汽处理是三种处理中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黄精多糖对睡眠干扰(sleep interruption,SI)诱导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银杏叶提取物)组,黄精多糖低、中、高(100、200、400 mg/kg)组。预防给药14 d后,除空白组外,其它各组开始为期14 d的睡眠干扰。造模结束后依次进行旷场实验、物体认知实验、避暗实验、Morris水迷宫等行为学检测,并测定血清和海马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β、白介素-6(IL-1β、IL-6)水平;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Ach)水平。结果: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小鼠运动能力处于同一水平(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精多糖(100、200、400 mg·kg-1)给药后可以显著改善模型组小鼠在物体认知实验中相对辨别指数(DI)(P<0.05),延长避暗实验中入暗潜伏期(P<0.05)、减少错误次数(P<0.05),缩短水迷宫定位航行阶段的寻台潜伏期(P<0.05);黄精多糖给药组血清和海马中IL-6、IL...  相似文献   
25.
不同加工方式对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加工方式对青稞全谷物中酚类物质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留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物质。以海南昆仑17号青稞籽粒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蒸制、煮制、炒制、微波、烤制、空气炸锅等六种加工方式对青稞籽粒进行热加工处理,分析加工前后青稞中游离多酚、结合多酚、游离黄酮和结合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青稞多酚和黄酮含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与未加工相比,其他加工方式所得青稞游离多酚和游离黄酮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除炒制外),结合多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均升高。与未加工相比,蒸制和煮制的方式对青稞游离多酚含量的损失高达43.77%和67.85%,炒制使青稞结合黄酮含量增加38.10%。此外,不同加工方式的青稞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清除和抑制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六种加工方式中,炒制处理青稞游离和结合多酚提取物(5 mg/mL)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70.01%、54.52%,且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也最高,分别为84.84%、75.70%。因此,炒制处理可较好地保留热加工前全谷物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从而发挥抗氧化和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26.
嘌呤化合物是大豆中重要的天然毒素,过量摄入会诱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为揭示嘌呤化合物在不同大豆中的含量水平,本文建立检测大豆中4种嘌呤化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我国58种主栽大豆中4种嘌呤化合物——鸟嘌呤、腺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线性范围(0.2~10 mg/L)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检出限为0.0412~0.1001 mg/L,精密度RSD小于0.6000%,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RSD值依次为1.1103%,1.0728%,1.3762%,0.9457%,4种嘌呤化合物加标回收率在92.5902%~-100.1373%之间。试验确定了理想的提取溶剂(等体积三氟乙酸、甲酸溶液)及水解时间(30 min)。不同大豆品种中嘌呤含量为高蛋白品种>常规品种>高油、蛋脂双高品种,无腥大豆品种中嘌呤含量差异较大(2 013.06~2 824.54 mg/kg)。  相似文献   
27.
青稞是藏区人民的主要粮食,含有丰富的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β-葡聚糖、多酚、氨基酸等多种营养和功能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抗氧化、调节胃肠道等保健功能。青稞麸皮厚、口感差、难消化,经常需通过加工处理才可食用。过热蒸汽、烘烤、炒制、蒸、煮等热加工方法以及萌发是青稞常见的加工方式,青稞经过不同的加工过程中会对其营养成分的含量和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其降血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也会有所改变。本文就近10年来不同加工方式对青稞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青稞加工过程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营养健康产品开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青稞营养功能的深入研究、品质提升、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超声波是以机械振动的形式在媒介中传播的声波,其频率高于20 k Hz,超出了人耳听力的范围。超声波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适用于果蔬汁加工,一方面,超声波通过空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细胞壁,抑制果蔬汁中微生物繁殖;另一方面,超声波与传统热杀菌技术相比较可以减少水和电的消耗,保留果蔬汁固有的营养品质和感官特性,提高产品的均一性。目前,超声波单独作用于食源腐败或致病微生物难以达到完全致死效应,但是超声波协同其他杀菌技术如:温和热处理、高压、抑菌剂等可以增加杀菌和钝酶的效果。本文介绍了超声波的作用机制和相关设备,综述了超声波单独或协同其他技术对于果蔬汁杀菌、降解农药残留,对果蔬汁营养成分、颜色、香气、稳定性、浊度等品质的研究现状以及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石斛生物碱类成分如石斛总生物碱、石斛碱、石斛宁等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为石斛的合理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石斛生物碱类成分药理活性相关文献,根据活性及机制的不同进行总结归纳。结果:目前石斛生物碱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保护、改善糖脂代谢、保护肝损伤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和开发应用价值。但作用机制的研究对象多为石斛总生物碱,有关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的研究因受到分离纯化困难和提取率低等因素的制约而相对较少。结论:通过提高石斛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提取率和纯度,加强对石斛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途径的研究,可为开发石斛相关新药及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结合体外(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和体内(斑马鱼高尿酸血症模型)方法,对15种食药材乙醇粗提物的降尿酸活性进行筛选。体外实验设置空白组、酶反应组、抑制剂组、对照组,酶标仪295 nm测定吸光度,计算15种食药材对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的抑制率;体内实验随机选取受精后第5 d(5dpf)的斑马鱼,设置空白组、模型组(200 μmol/L PO+10 μmol/L XSS)、食药材给药组(200 μmol/L PO+10 μmol/L XSS+不同浓度提取物)、阳性对照组(200 μmol/L PO+10 μmol/L XSS+APL 2 mmol/L),水溶浸泡,28.5 ℃培养箱中孵育24 h,测定尿酸含量,对具有良好XOD抑制活性的食药材做进一步降尿酸活性验证。体外试验结果表明,15种乙醇粗提物均具有XOD抑制活性,其中8种在400 μg/mL时抑制率达到50%以上,分别为:红景天、兔耳草、牡丹皮、败酱草、黄柏、绿萝花、决明子、雪菊。体内试验结果表明,8种处理组尿酸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或P<0.01),均显示出降尿酸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