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探究刺梨酵素化果醋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醋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先灌胃给予刺梨酵素化果醋14 d,在给药最后一天,以体质量计,灌胃12 mL/kg 53%vol的白酒。酒后12 h收集小鼠粪便分析肠道菌群,取血并解剖取肝脏称重,测定血清中生化指标。研究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刺梨酵素化果醋高剂量组肝脏指数、TG(甘油三酯)含量、MDA(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降低19.23%、58.68%、51.93%,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谷胱甘肽)含量显著提高28.67%、21.88%;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草转氨酶)含量均显著降低37.36%、22.66%。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分析,刺梨酵素化果醋低、中、高剂量组相较于模型组厚壁菌门丰度分别增加了19.60%、13.63%、11.02%,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14.44%、5.99%、16.30%。综上所述,刺梨酵素化果醋对酒精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脂质代谢紊乱、肝脏氧化应激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可调节急性肝损伤小鼠肠道群落的丰度与种类,增加益生菌含量。  相似文献   
12.
以天麻粉为原材料制备天麻酵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天麻酵素发酵条件,并评价发酵处理对天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麻酵素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剂用量0.3%、糖添加量11%、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14 d。此优化条件下制得的天麻酵素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天麻酵素中对羟基苯甲醇的含量为0.69 g/L,功能性成分γ-氨基丁酸、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分别为0.010 4 mg/mL、0.023 mg/m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为82.37%、5.31 U/mL、2.19 μmol/mL。天麻酵素颜色呈橙红色、体系透明、香气浓郁、滋味协调。  相似文献   
13.
通过食用菌茶树菇发酵刺梨果渣,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探究制备所得刺梨果渣SDF的润肠通便功能,为综合开发利用刺梨果渣膳食纤维提供依据。方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以提高SDF得率;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SDF低(ig.0.25 g/kg·bw)、中(ig.0.50 g/kg·bw)、高剂量组(ig.1 g/kg·bw),以复方地芬诺酯建立便秘模型,连续灌胃14 d后通过测定小肠墨汁推进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6 h内排黑便粒数及重量,分析其对小鼠润肠通便功能的影响。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氯化钙添加量1%、氯化钾添加量0.60%、糖添加量4%、液料比7:1;在此条件下刺梨果渣SDF得率为5.86%,较比未发酵原果渣SDF提高了68.78%。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便秘模型构建成功的基础上,SDF各剂量组均有改善小鼠便秘情况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效果最明显。结论:采用食用菌茶树菇发酵刺梨果渣SDF的制备工艺合理、经济简便,所得产品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凤冈锌硒夏秋茶为原料,红茶菌为发酵菌种,以感官审评、功能成分、风味物质为指标,探究夏秋茶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官审评上,发酵5 d,发酵液香气浓郁,滋味酸甜可口,有厚厚生物膜漂浮,发酵趋于稳定,状态较好,适于饮用;功能成分上,整个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含量逐渐降低,茶氨酸含量逐渐增加,发酵第5天,茶多酚降低的比例和茶氨酸增加的比例均变慢,说明发酵第5天,发酵逐渐趋于稳定,锌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不规律性变化,硒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趋于稳定;风味物质上,6个发酵期(0、1、3、5、7、9 d)共检测到107种风味物质,包括醇、醛、酸、酯、烷烃、酮及其他类化合物,其中乙醇和醋酸含量最高;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显示3个发酵期(5、7、9 d)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相似,说明发酵至5 d时主体风味化合物已经形成;发酵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OAV≥1)有21种,3个发酵期(5、7、9 d)夏秋茶发酵饮品风味贡献较大的关键风味物质相同,均是醋酸、(E)-2-庚烯醛、大马士酮。因此,夏秋茶发酵5 d,口感最佳,主体风味化合物已经形成,功能成分含量逐渐趋于稳定,确定5 d为最优发酵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