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2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取高纯度GⅡ.3型诺如病毒重组衣壳蛋白,为制备抗GⅡ.3型诺如病毒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提供免疫原。方法将GⅡ.3型诺如病毒衣壳蛋白基因片段修饰后插入p HTA表达载体中,经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MAX Efficiency~DH10Bac~(TM)感受态细胞中,获取表达杆粒并转染SF9细胞,表达GⅡ.3型诺如病毒重组衣壳蛋白。重组蛋白用Ni-NTA His蛋白亲和柱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结果 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表达了分子量约为60 k Da的重组蛋白,动物试验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制备抗GⅡ.3型诺如病毒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建立相应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结论构建了GⅡ.3型诺如病毒衣壳蛋白表达载体,并获得GⅡ.3型诺如病毒重组衣壳蛋白。  相似文献   
32.
目的从食品和腹泻患者中分离耐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及相关分子特征的研究。方法从645株食品和腹泻患者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中确定21株(3.3%)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并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环丙沙星耐药菌株进行喹诺酮类染色体、质粒编码耐药机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及系统发育分型研究。结果 21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所有菌株分别在gyrA、parC和parE发生1~4个点突变,其中16株菌携带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包括oqx A、oqxB、qnrS、aac(6')-Ib-cr和qepA,同时所有分离株均携带bla基因。结论本研究提示食品和腹泻患者来源的耐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编码耐药基因质粒存在潜在的传播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巨大威胁。需进一步开展此类耐药菌株的监测,为研究此类菌株在食品和人群中的可能传播和评估其对人群的健康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我国2015年食源性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mcr-1基因在硫酸粘菌素(conlistin,CT)耐药菌株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 070株食源性沙门菌对10类1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196株CT耐药菌株中是否存在mcr-1基因。结果 71.9%(769/1 070)的沙门菌对受试的16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萘啶酸(NAL)、四环素(TET)、氨苄西林(AMP)、氨苄西林/舒巴坦(SAM)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均在40%以上,未见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47.5%(508/1 070)的沙门菌同时耐受3类或3类以上抗生素,表现为多重耐药,同时耐受抗生素种类最高为9类。共存在141种耐药谱,优势耐药谱型为NAL、AMP-SAM-NAL-CT和TET。196株CT耐药沙门菌检出1株携带mcr-1基因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的菌株,该菌株为伦敦血清型,是所有测试菌株中唯一1株九重耐药株。部分省份沙门菌耐药率较高。生禽肉和生畜肉来源沙门菌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6%(349/433)和73.5%(283/385)。结论 我国2015年食源性沙门菌整体耐药水平较高,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生禽畜肉是耐药沙门菌的主要来源,我国食源性沙门菌中存在携带mcr-1基因的严重耐药菌株,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食品中白僵菌素(beauvericin,BEA)和包括恩镰孢菌素A(enniatin A,ENA)、恩镰孢菌素A_1(enniatin A_1,ENA_1)、恩镰孢菌素B(enniatin B,ENB)、恩镰孢菌素B_1(enniatin B_1,ENB_1)在内的4种主要的恩镰孢菌素(enniatins,ENNs)的分类、毒性和分析方法,尤其是前处理方式和各方法定量限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西班牙、摩洛哥、意大利、日本等部分国家食品中BEA和4种ENNs的污染状况以及这5种毒素与其他主要真菌毒素的协同污染情况。提出了建立针对复杂食品基质中BEA和ENNs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生鲜猪肉中分离的希拉肠球菌R17基因组中前噬菌体的结构特征及其和宿主菌的相互影响。方法利用PHAST软件预测希拉肠球菌R17基因组中前噬菌体基因的分布及其编码基因特征,分析前噬菌体中含有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环境抗性基因。结果在希拉肠球菌R17染色体上有3个前噬菌体,其中Prophage-1和Prophage-2是不完整的前噬菌体,Prophage-3是完整的前噬菌体。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携带了多个细菌功能编码基因,包括与核苷酸转运和代谢功能相关的基因。希拉肠球菌R17质粒上有一个不完整的、携带了红霉素和杆菌肽耐药基因的前噬菌体Prophage-p,推测前噬菌体介导的基因水平转移使希拉肠球菌R17对红霉素和杆菌肽产生了耐药性。结论希拉肠球菌基因组中的前噬菌体具有多样性。前噬菌体在肠球菌向耐药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重视监控噬菌体介导的耐药性和致病性在食品中的扩散。  相似文献   
36.
为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研制出纸片法。将滤纸浸泡在培养基中,晾干后置于塑料中用60Co20kGy辐照备用。用无菌水稀释食品试样,滴加在纸上并做平行样。在36±1℃培养40~48h。与国标法GB4789.15—94对比,纸片法简便快速。培养时间缩短了3d,不需要大量玻璃平皿,检出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7.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稳定的整鸡中弯曲菌定量检测方法,并用北京地区市售整鸡样品进行验证。方法分别对37株鸡肉中常污染的背景杂菌、24株弯曲菌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对弯曲菌分离用选择性培养基及抗生素添加剂进行优化和改进;用77份人工定量污染弯曲菌的鸡淋洗液进行添加回收实验,以生长指数评价选择性平板对鸡肉样品中背景杂菌的抑制情况和弯曲菌生长状况影响。结果在改良后的Karmali和Preston选择性平板上,弯曲菌生长状态稳定,并可有效抑制鸡肉样品中常见的背景干扰杂菌的生长繁殖,此方法对鸡肉中弯曲菌检出的灵敏度可达2.5 CFU/g。结论所建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计数准确,Karmali和Preston平板组合后可有效提高鸡肉中弯曲菌的检出率,适用于禽类食品中弯曲菌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38.
39.
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食品及环境中,对食品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可以缩短时间,节省人力物力,还能更好地溯源。选取210株沙门氏菌和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使用16S rDNA序列测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其鉴定,使用R软件包(v3.6.1)对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鉴定水平和效率。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将210株沙门氏菌(100.0%)鉴定到属水平;16S rDNA序列测定方法可将18株(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到属水平,可将其中15株(83.3%)菌鉴定到种水平;MALDI-TOF-MS和VITEK可将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0.0%)鉴定到种水平。除16S rDNA序列测定方法外,其余2种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鉴定水平相同,而MALDI-TOF-MS鉴定所需时间最短、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了解我国肉鸡养殖屠宰加工环节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状况,并探究新冠疫情期间消毒剂的使用对其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针对我国河南、山东和辽宁三省肉鸡养殖场和屠宰厂中分离获得的722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2类27种抗菌药物开展耐药性检测,并以山东分离株为例分析新冠疫情发生前后菌株耐药性变化。结果 722株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 96.0%为耐药株,6类9种药物的耐药率在75%以上,最高为氨苄西林(AMP)达88.1%,多西环素(DOX)等8种药物的中介率超过10%,多重耐药株占全部耐药菌株的94.7%,共有517种耐药谱,耐受10类和9类药物的菌株数量最多,118株菌可同时耐受11类药物,其中2株可对24种药物耐药。新冠肺炎疫情后山东省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DOX、多粘菌素B(PB)以及氨苄西林-舒巴坦(AMS)/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的耐药性有明显提升。结论 我国禽类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耐药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多重耐药严重,可能与相关药物在食品链条上游的长期普遍使用有关。新冠疫情期间,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实施的消毒措施,可能对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水平的提升有一定影响,应从预防角度入手开展持续主动监测,以充分评估消毒剂使用对食品链条中致病菌分离株耐药性提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