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外源茉莉酸甲酯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是一类极其有效的诱导子,能够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在农产品保鲜时间的延长,防腐特性的增强,香气品质的提升以及某些具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增加等方面的效用尤为明显.随着MeJA应用领域的扩大,其诱导农产品相关品质提高的机理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为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物质,MeJA对农产品相关基因表达,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进而对其生理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农产品相关品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应用MeJA改善农产品品质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应的诱导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19,40(22):219-228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法,分析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备的不同茶树品种“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等。结果表明,从7 个“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70 个共有香气化合物,化学组成以醛类、醚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以及酯类等成分为主;采用OAV法和GC-O-MS法分别确定“清香”绿茶中的20 种和28 种关键香气成分;2 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 种物质,包括芳樟醇、壬醛、(E)-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乙苯、萘、2-正戊基呋喃等,表明这些物质对绿茶“清香”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实际尺寸的涡旋式分解炉,建立了煤粉与RDF共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从不同高度入炉的煤与RDF共燃过程中的交互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煤粉进口上方的RDF入炉燃烧后,对来自下方的未燃烬煤粉的燃烧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使其燃烧速率降低了,进而使得交互作用区的温度有所降低;而位于RDF进口下方的煤粉燃烧后所产生的高温气流上升至RDF燃烧区后,则对RDF的燃烧产生了很强的促进作用,不仅使其燃烧速率提高了,而且使其燃烧路径缩短了;在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相等的前提下,当一部分煤粉被RDF替代后,炉内的温度梯度将变小,但平均温度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类胡萝卜素是茶叶中重要的脂溶性色素成分,也是多种关键香气物质形成的前体。利用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其总含量为(859.98±60.20)μg/g,其中叶黄素含量最高为(405.06±17.71)μg/g。制作的成品红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06.17±32.21)μg/g,成品绿茶中为(433.95±36.21)μg/g,与鲜叶中的含量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0%。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后,鲜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利用诱导12 h后的茶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红茶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39.70±31.35)μg/g,而绿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达到(682.69±46.12)μg/g。诱导24 h后鲜叶加工制得的红茶与绿茶中14种类胡萝卜素衍生香气成分显著增加,尤其是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以及二氢猕猴桃内酯相对含量增加>2倍。结论:利用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提高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研究采后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在红茶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诱导12 h和24 h的鲜叶制作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类胡萝卜素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系统解析冬桑复合茶(mulberry-leaf teas, MTs)关键化学成分,并通过与感官结果结合阐明其中潜在风味成分。方法 本研究采集了市售冬桑、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原料, 冬桑绿茶复合茶、冬桑乌龙茶复合茶和冬桑红茶复合茶样本。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s orptive extraction, SBSE)富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 热解析附后,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进行分析, 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全面解析冬桑复合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结果 冬桑绿茶中β-环柠檬醛、橙花醇和2-甲基丁酸顺式-3-己烯酯, 冬桑乌龙茶中2-壬烯醛、苯甲醛、香叶醛和芳樟醇, 冬桑红茶中芳樟醇、脱氢芳樟醇、4-萜品醇、α-松油醇、橙花醇和香叶醇等香气成分是构成复合茶的香气关键成分。此外, 共鉴定出73个黄酮类、36个有机酸类、21个脂类、18个萜类和苯丙烷类、15个糖类、8个生物碱类、7个氨基酸类以及5个脂溶性色素类成分, 筛选出15个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大于1的特征性成分, 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C1、表儿茶素-(4β-6)-表儿茶素3,3’-二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奎尼酸等茶特征性成分, 以及尿石素-3-O-糖苷、单岩藻糖、1-脱氧野基霉素、D-半乳糖酸、D-岩藻糖、四氢醛固酮-3-葡萄糖醛酸等桑叶特征性成分, 这些非挥发性成分是构成复合茶滋味的关键成分。结论 本研究系统解析了传统茶与冬桑叶拼配的复合茶关键风味物质基础及其对特征风味品质的潜在贡献, 为优化茶与冬桑复合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拓展茶跨界组合应用提供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呈香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19,40(23):341-349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存在少量关键呈香成分,对茶叶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挥发性成分中这些关键呈香成分的研究进展,包括关键呈香成分的分析鉴定方法和主要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以及其他再加工茶(主要为花茶)中已经鉴定出的关键呈香成分的汇总分析,并探讨茶叶中关键呈香成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茶叶风味品质化学基础理论,可为提升现代茶叶加工技术和开展茶叶香气品质定向调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SiO2增透溶胶与疏水型抗静电薄膜溶胶.将锑掺杂氧化锡(ATO)掺入硅溶胶,并利用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对溶胶进行疏水改性.采用提拉镀膜法在玻璃表面首先制备了一层SiO2增透膜,然后在SiO2增透膜表面制备了一层具有疏水与抗静电性能的薄膜.结果表明:当ATO掺量在10% ~20%时,双层薄膜具有比单层SiO2增透膜更高的透过率,在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过率最高可达93%,峰值透过率为94.6%;薄膜与水的接触角最高可达到95.7°;薄膜表面电阻在106Ω/□以下.  相似文献   
18.
谢海磊  王一霏  施江 《玻璃》2023,(11):7-16
硼铝酸盐玻璃具有超强的抗裂纹形成能力,但其硬度偏低限制了其在盖板玻璃领域的进一步应用。通过微晶化可有效提升其硬度,采用二次熔融浇铸法获得不同SiO2含量的Li2O-B2O3-Al2O3(LBA)基础玻璃,研究了不同SiO2含量对基础玻璃以及微晶玻璃的显微结构及可见光透过率、硬度和耐划伤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SiO2掺入的LBA基础玻璃经575℃保温2h晶化处理后,析出颗粒状的Li(Al7B4O17)晶相,SiO2的掺入能够抑制晶相析出,有利于提高玻璃的硬度和耐划伤性能。当SiO2掺入量为0.5%时,微晶玻璃显微硬度高达6.85GPa的同时仍然保持较高的透过率(88.18%),这分别得益于其内部析出的大量致密纳米级晶粒对裂纹的形成与扩展的有效阻止以及对可见光的散射与吸收较弱,使其在手机盖板玻璃方面具有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