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篇
工业技术   2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61.
通过搭建实验台对不同的户用调节阀进行测试,确定户用调节阀的各项参数指标并汇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数指标在户用调节阀调节性评价中所占的权重,确定调节性高阶判断矩阵,利用MATLAB计算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进行单层次一致性分析,通过多次调整判断矩阵使其满足单层次一致性,最后确定调节阀各参数指标的权重因子。通过测试数据和参数指标权重因子对各户用调节阀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得到户用调节阀水力平衡调节评价结果,提高了户用调节阀水力平衡调节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2.
本文针对水平井在裸眼完井、割缝衬管完井、裸眼预充填砾石完井以及套管射孔完井等不同完井方式下的产能进行研究,考虑地层伤害和完井方式等参数的影响,建立各自的产能预测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这些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可以用来指导水平井完井方式的选择和完井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3.
强碱性限制了赤泥在诸多领域的综合利用。以河南某拜耳法氧化铝厂提供的赤泥为研究对象,提出冻融协同化学淋洗的脱碱方案,即利用反复冻融土颗粒原有结构的同时,破坏结合碱晶体结构,使赤泥中包裹的结构碱进一步释放,能够增加接触面积的原理,进行冻融-淋洗脱碱试验。考察冻融作用对赤泥结构的影响以及草酸浓度、冻融次数对赤泥脱碱率的影响,同时通过XRD物相分析、粒度分析和电子显微镜扫描,从微观层面分析冻融-淋洗脱碱的机理。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可破坏赤泥颗粒中含有结合碱物质的晶体结构,有助于淋洗液与结合碱接触反应,从而提高脱碱率;在草酸浓度为0.5 mol/L,2次冻融淋洗的条件下,赤泥的脱碱率可达94.96%,较常温条件下提高14.26%。该研究为今后季节冻土区冻融交替现象赤泥脱碱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4.
基于程国栋院士的“厚层地下冰的重复分凝机制”理论,提出利用重复分凝成冰作用以提高重金属污染黏性土的淋洗效率。以Cd、Pb污染黏性土为研究对象,选用EDTA、酒石酸为淋洗液,通过室内振荡淋洗试验和冻融–淋洗土柱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通过融化速率控制为正融土中水分迁移和重复分凝成冰提供有利条件,较单一冻结–吸水模式淋洗液的摄入量约增加20%,而且冻–融界面的反复波动,有助于淋洗液与土壤中重金属充分接触,两者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重金属去除率,Cd、Pb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3.95%和171.74%。该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普适性,对季冻区重金属污染黏性土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5.
油炸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丙烯酰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寻找合适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抑制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形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究天然抗氧化剂对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规律的影响,在简单介绍丙烯酰胺的性质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天然抗氧化剂和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抗氧化活性与丙烯酰胺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6.
采用絮凝-厌氧-好氧-梯级混凝法,对造纸废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筛选出最佳的混凝及生化培养的条件.实验发现:采用液体PAC,前絮凝过程PAC的最佳投加量为2ml/L;经过14天驯化培养,生化阶段取得满意效果;梯级混凝过程PAC的最佳用量为1.8ml/L.实验结果表明,经该方法处理后废水CODcr小于100mg/L,达到了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标准.本方法运行费用较低,是一种有较好前景的造纸废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67.
桂花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乙醇浸提及正交试验探讨了从三个桂花品种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苏州农院银桂: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3h,固液比1:40,提取温度90℃,总黄酮含量19.16%。苏州光福金桂: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3h,固液比1:40,提取温度70℃,总黄酮含量17.14%。苏州光福银桂: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2h,固液比1:60,提取温度70℃,总黄酮含量17.86%。  相似文献   
168.
针对目前煤矿井下缺乏一种有效的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路由协议的现状,在TinyOS Beaconing路由协议的基础上,借鉴AODV协议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煤矿井下的改进型TinyOS Beaconing协议-TinyOS Beaconing for Mine,并结合煤矿井下无线传感网络的实际布局情况,对节点查询算法、局部节点能量调整算法和路由维护算法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无线路由协议及其他协议进行了对比仿真测试,仿真测试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路由协议具有协议结构简单、路由表小,能量消耗小,数据通信可靠性高,网络生存时间长等特点,适合在煤矿井下使用。  相似文献   
169.
真菌生长会导致粮食品质下降甚至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损失,引起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粮食上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明确粮食上真菌群落组成是真菌及毒素污染防控的关键。本文对粮食真菌的分类、危害以及我国粮食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真菌群落组成与真菌毒素污染的关系并探讨了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的应用前景,旨在为全面系统研究粮食真菌提供方法,从而为粮食真菌毒素精准防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0.
张海洋  吴浪  王宾  姚颖  康泽 《玻璃》2021,48(5):7-14
采用挂片静态浸泡法评价了硼硅酸盐玻璃固化体经模拟地下水侵蚀长达364 d的浸出行为,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BSE-EDS)等手段分析了蚀变层物相、形貌及成分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浸泡56 d后玻璃固化体表面出现了蜂窝状的页硅酸盐,其结构疏松且孔隙较大,使得Si、B的浸出速率略有升高;91 d后由蜂窝状转变为短棒状形貌并出现了棱柱状CaCO3和片状BaSO4晶体,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其结构变得更加致密,Si、B的浸出速率因此逐渐下降且Si的浸出比B低一个数量级;蚀变层主要由富Mg硅酸盐二次相和凝胶层构成,其厚度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二次相厚度在182d后基本保持不变;Cs在7 d内快速浸出后逐渐下降,U的浸出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