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工业技术   1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自动的基本路径集的生成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软件测试的效率.该方法首先设计搜索算法生成基本路径集;再根据基本块之间的依赖性分析来识别不可达路径并将其删除;然后向路径集中添加未覆盖边所在的可达独立路径;最后向路径集中添加未找到可达路径的未覆盖边所在的不可达独立路径,及线性运算所需的不可达独立路径.实验结果表明,该基本路径集生成方法能有效地生成包含尽可能多的可达路径的基本路径集.  相似文献   
82.
应用纳米碳酸钙和谷氨酰胺转移酶(TG)研究乳清蛋白-纳米碳酸钙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质。通过测定比较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透光率、机械性能和溶解度,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复合膜的结构性质,探究纳米碳酸钙和TG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TG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和透光率,降低了溶解度;随着纳米碳酸钙的增加,复合膜表面微观结构粗糙度增加;红外光谱分析可知TG的加入使乳清蛋白自身发生交联,从而改善了复合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83.
大豆发芽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发芽过程中东农42、东农48、东农44、东农36号4种大豆的甲醇提取液对2,2一二苯代苦味肼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其总酚和总酮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4种大豆在发芽过程中显示出较为一致的总体趋势,在发芽的第ld和第4d,IC50出现两个极小值,平均为2.5mg/mL,抗氧化能力提高显著;总酚类物质含量出现两个极大值,其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正相关;黄酮类物质含量增加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食用发芽1d或4d的大豆制品对人体健康更有益处.  相似文献   
84.
一种基于异常传播分析的数据流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异常处理是一种用来检测异常并对其进行处理的技术.异常传播改变了程序原来的执行路线,从而改变了程序中的数据流.在进行数据流分析时,如果不考虑异常传播对其造成的影响,则得到的信息将是不准确的.在分析C++异常传播机制和异常传播对数据流分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包含异常传播信息的函数间控制流图的构建方法.该控制流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异常的隐式控制流和异常的传播路径;然后提出了基于异常传播分析的数据流分析方法,并给出相应的算法.该方法既克服了因忽略异常传播对数据流影响而造成分析结果不准确的不足,又有助于实现异常传播数据流分析的自动处理;最后用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用性.该方法可以为结构测试、回归测试、程序切片等软件工程任务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85.
曹鹤玲  姜淑娟  王兴亚  薛猛  钱俊彦 《电子学报》2016,44(12):3026-3031
错误定位是软件调试中耗时费力的活动之一。针对偶然正确性影响错误定位效率的问题,提出面向错误定位的偶然正确性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识别偶然正确性元素;然后,挑选“偶然正确性特征元素”,使用该特征元素约简程序执行轨迹;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偶然正确性识别模型,将其结果应用于错误定位。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3组测试程序开展偶然正确性识别,并将其结果应用于Tarantula等4种错误定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k-means聚类的偶然正确性识别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偶然正确性识别方面具有较低的误报率和漏报率,并且更能提高错误定位的效率。  相似文献   
86.
类间数据依赖分析是类间数据流测试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类簇级测试中的异常传播对程序数据依赖的影响,提出一种包括异常结构在内的类间C++程序数据依赖分析方法,根据类间关系增量式地构造类间数据依赖图,并给出类间数据依赖图的构造算法。最后,在程序切片中应用了该数据依赖分析方法。结果证明,该方法通过分析异常传播对数据依赖的影响能够带来切片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7.
本文将红外图像比色法应用于金属零件激光成形过程中的熔池温度场检测.阐述了测温原理和硬件图像采集系统的构成,完成了滤光片波长选择并进行了仿真,叙述了软件测温实现过程.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测温系统瞬时求取温度分布的有效性,温度场实时检测的实现为激光加工过程的闭环控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编译原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讨论研究性教学及其三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了"问题解决模式"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及其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以利于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9.
程序运行过程中一些不再被使用的对象未及时释放会引发内存泄漏问题,泄漏对象经过长期累积会降低系统性能,甚至导致系统崩溃。针对Java程序中的内存泄漏问题,提出了一种内存泄漏对象检测与度量方法。通过动态跟踪源程序的执行过程,周期性记录堆栈信息,并分析堆中可疑的泄漏对象。定义内存泄漏度计算方法,度量不同对象对程序泄漏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产生泄漏的对象。最后选取两个开源程序进行验证,并与两种现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泄漏检测率较高。  相似文献   
90.
研究菌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12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对6种致病菌(Escherichia coli,Staphyloccocus aureus,Salmonella,Listeria monocytogenes,Vibrio Parahaemolyticus,Shigella flexneri)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L.plantarum-12 EPS对于6种致病菌生物膜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对S.flexneri生物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最佳,在2 mg/mL多糖的影响下抑制率达到53.77%,且EPS对S.flexneri已形成的生物膜也具有清除作用,清除率最高可达61.2%:在多糖的影响下S.flexneri在玻片上的黏附及聚集受到了明显抑制。6种致病菌菌体疏水性在L.plantarum-12 EPS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S.flexneri菌体疏水性下降了90%,S.flexneri的疏水性随着EPS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在4 mg/mL EPS的作用下,S.flexneri菌体的自聚性降低了30%。L.plantarum-12 EPS处理S.flexneri生物膜,可使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S.flexneri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从256μg/mL降至64μg/mL,显著提高了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的药效。而且,L.plantarum-12 EPS能够抑制S.flexneri胞外多聚物基质中多糖的分泌量。试验结果表明,Lactobacillus plantarum-12 EPS通过降低S.flexneri疏水性,自聚性及胞外多聚物中多糖的表达量的方式抑制了S.flexneri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