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随着海上风能的开发与利用,船舶与海上风力机的碰撞风险正逐渐上升。为此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速度为2m/s质量为5000 t的船舶与3 MN单柱式海上风力机碰撞过程,研究有、无风载荷及风载荷作用方向对风力机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对比分析了碰撞力、塔顶位移、塔顶加速度以及撞击处塔架等效塑性应变。其结果表明:风载荷对风力机船舶碰撞动力响应影响很大,碰撞力相对差异约为1%,塔顶位移相对差异约为10.9%,塔顶加速度相对差异约为17.5%,撞击处等效塑性应变相对差异约为3.05%;海上风力机船舶碰撞动力响应在不同风载荷作用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风载荷作用方向上最大与最小的碰撞力、塔顶位移、塔顶加速度以及撞击处等效塑性应变相对差异分别为28.5%、57%、62.5%以及9.5%;塔架纵向摆动随着风载荷的作用方向产生很大变化,最大值为0.505 m,最小值为0.0393 m。研究结果可为海上风力机抗碰撞防护性能研究及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2.
普洱茶发酵时过程参数调控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是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关键因素。普洱茶发酵车间测控系统按照普洱茶发酵要求而设计,它基于PLC和现场总线等现代技术,利用传感器在线检测茶温和水分等过程参数,使之保持在给定范围内。与传统作坊式发酵相比,该系统使不同批次普洱茶的质量趋于稳定,避免了茶品酸馊和茶堆烧心等严重影响普洱茶品质的现象,也为普洱茶生产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究云南双江4个山头(冰岛、小户赛、坝糯、荒山)春、夏、秋季晒青茶品质特征差异。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儿茶素含量、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咖啡碱含量等, 并结合感官评价对4个山头茶叶品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个山头同一季节、同一山头不同季节茶叶品质差异显著。冰岛三季的总儿茶素含量整体较高, 其中春茶儿茶素总量最高, 为21.39 mg/g。荒山秋茶儿茶素含量最低, 为16.00 mg/g。冰岛三季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整体都处于高水平, 均值分别为44.97%、29.45%、3.56%和3.88%。内含成分差异使得不同的山头茶感官品质明显不同, 冰岛的晒青茶甜醇回甘; 小户赛的晒青茶浓强回甘; 坝糯的晒青茶浓厚强烈, 微涩; 荒山的晒青茶醇厚, 微涩。结论 冰岛是制作晒青茶的优质产区。除冰岛整体表现优异外, 其余3个山头的样品表现也较为优异, 说明双江县生产的晒青茶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外源添加菌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添加不同菌种发酵的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差异性热图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菌种处理的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对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代谢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发现H组香气花果香带甜香,汤色红亮,滋味浓厚较甜醇;A组香气花香浓郁带蜜香,汤色红亮,浓厚回甘;R组香气果香带乳香,汤色黄亮,滋味浓厚、但涩且透苦,这些品质的不同与锦葵色素、芫花素、儿茶素、咖啡碱、莴苣苦素等代谢物的含量的高低有关。本研究初步探明不同菌种发酵普洱茶的差异代谢物含量变化,其变化对茶叶的滋味、香气、汤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后续普洱茶发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对目前市场出现的“湿仓”普洱茶的产品由来,鉴别方法等作了客观阐述,目的旨在建立普洱茶的科学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关于"喝普洱茶致癌"、"普洱茶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等言论时有传出,引起市场以及饮茶人恐慌。本文对普洱茶中黄曲霉污染状况以及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实验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等优势菌群不仅会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还可降解其毒素,但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抑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同时,普洱茶由于含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对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潜在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可能来自于鲜叶采摘、产品加工、产品流通及仓储等各生产环节的外源性污染。随着质量安全意识的日益提升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洱茶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越来越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普洱茶真菌毒素污染风险也必将得到越来越有效的控制,广大消费者可不必为此忧心。  相似文献   
37.
茶香瓜子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向日葵、绿茶、甘草和食盐为主要原料,研制的茶香瓜子。采用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了影响产品风味的绿茶、甘草和食盐的合理用量和加工工艺,最佳工艺参数为:2000mL水加绿茶120g,甘草15g,食盐15g制得的溶液浸泡向日葵加工而成的茶香瓜子品质、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38.
茶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品之一,其品饮安全性对消费者健康及茶产业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关于茶叶是否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诸多疑虑,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真菌毒素,其产生菌种类繁多,污染广泛,能溶于水且不易降解,具有较强的肝肾毒性和致畸、致突变、致癌和免疫抑制作用。本文在检索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OTA的理化特性、危害与致毒机理、主要产毒菌及产毒条件、茶叶中可能产OTA的微生物、OTA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等,分析探讨了茶叶中的OTA潜在风险,并提出建议,为茶叶中的OTA污染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
建立了5 MW海上风力机与船舶碰撞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比和分析3种海上风力机支撑基础在不同速度船舶撞击下结构的抗撞性能及塔顶的风力机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三角架基础和导管架基础,单柱基础海上风力机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更加明显;碰撞过程中,不仅碰撞区域发生变形,而且管桩连接部位、斜撑杆交叉处也有较明显的应变产生,应在设计过程中对这些部位进行加固。由海上风力机支撑基础撞击深度和接触力可知,导管架基础的抗撞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0.
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以云南普洱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并进行了感官审评,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了其中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大幅度减少,茶褐素的含量大幅度增加,由2.53%增加为10.57%,它们与普洱茶感官得分的相关方程为Y=93.8930-0.4047X,-0.0654X2-5.4336X3-71.4532X4 1.2114Xs 1.2761X6,复相关系数R2=0.985;普洱茶的级别与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也密切相关,相关方程为:Y=73.6346 3.428 1X1-54.9145X2-4.5225X3 164.0906X4 7.2507X5 1.9839X6,复相关系数R2=0.991.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普洱茶的品质与茶多酚和茶褐素的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7、0.85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