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4篇
工业技术   7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结核病导致全球每年180万患者死亡,是细菌性感染致死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协同感染的增加以及多药耐药菌的产生,迫切需要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出现。目前已有数个针对敏感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化合物处于临床或临床前期研究,为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带来希望。综述了目前正在使用和研发的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外药理活性及临床研究数据,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随着大型集成芯片等电子设备的释热率不断升高,普通的微通道热沉(MHS)已经很难满足其散热需求。自相似微通道热沉(SSHS)作为一种新的换热结构设计,与一般的微通道热沉(MHS)相比,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和应用前景,但SSHS内部依然存在一定的流量分配和换热不均等缺陷。为了克服SSHS自身的缺陷,提高其工作性能,本文将原有的入口分流通道改为减缩式设计,以缓解SSHS原型设计中流量分配不均的缺陷,同时利用数值方法,在分析各结构参数影响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鉴于SSHS内每个换热单元结构均相同,计算模型选择了一个完整的换热单元进行模拟分析和参数优化,计算单元包含十个溢流通道、半个入口分流通道与半个出流通道。换热工质为水,单元的流量范围为0.27kg/h~0.9kg/h。工作压力为常压,盖板热负荷为1MW/m2,计算模型为层流模型(Re范围150~500)。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原型设计,入口分流通道末端存在较强烈的滞止效应,直接导致各溢流通道之间流量分配不均,溢流通道间的流量分配相差9.5-12.9倍,且流量分配不均直接导致换热不均,盖板外壁面的温差达到了10.8-12.1℃。通过将分流通道改为减缩式斜坡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滞止效应的影响。经过优化对比分析后发现,随着斜坡角度的增加,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和换热均匀性均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导致流动阻力有一定的增加。综合考虑后,斜坡角度确定为4.3o时,可以在计算参数范围内使优化结构获得最佳的综合性能。虽然导致系统压降最大有12%左右的增加,但使流量分配从最大相差12.9倍降至最大仅相差2.7倍,平均换热均匀性提高了50%以上。改进和优化后的设计,可以为SSHS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3.
杨俊  刘洪涛  谷勋 《半导体技术》2016,41(12):929-932
研究了使用不同研磨液的Cu CMP工艺对超低介电常数(ULK)薄膜介电常数k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Cu CMP工艺,ULK薄膜的介电常数k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XPS成分分析结果表明,ULK薄膜表面C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介电常数k值升高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CMP工艺中,化学品溶液进入多孔的ULK薄膜.而退火工艺可以使得化学品挥发,从而使ULK薄膜表面C含量降低,由此介电常数k基本上得以恢复.初步建立了Cu CMP工艺对介电常数k影响的物理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的k结果为2.75,与实测值2.8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84.
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内气泡的输运和破碎过程。实验以水和空气为工质,水流量范围为15~20 m3/h,气流量范围为0.6~0.7 L/min,空泡份额在0.2%~0.3%之间。结果表明:不同于常规通道,气泡在从文丘里管喉部流出后具有一个明显的减速过程,使得气液相对速度随之增加,该减速过程对气泡变形和破碎存在极大影响;水流量对气泡的破碎位置无明显影响,气泡破碎位置通常发生在渐扩段距喉部8~10 mm左右的范围,处于壁面涡流区与主流的交界附近。  相似文献   
85.
普侨直流普洱换流站内接地网替代接地极双极运行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普侨直流普洱换流站接地网替代接地极双极运行的必要性,接着对接地网替代接地极运行可行性开展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鉴于接地极和接地网设计原则差异,对接地网热稳定性、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等开展校核;为最大限度减少不平衡电流进入站内接地网,提出了优化双极解/闭锁同步逻辑、双极电流跟随同步逻辑和双极联跳逻辑,同时为最大限度满足系统、设备及人身安全要求,提出优化整流侧76SG、整流侧87GPS及逆变侧60EL等保护功能。现场运行表明:通过对直流站控功能、极控功能及保护功能进行优化后,普侨直流完全能适应普洱换流站接地网替代接地极双极运行方式,双极解/闭锁、双极联跳时差较小,一致性较好;各种运行工况下,站内一次设备安全运行、人身安全及二次设备安全运行等均满足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86.
贫瘦煤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对贫瘦煤的适用性,在地下煤层模型试验平台上研究了贫瘦煤层的气化特性。结果表明:贫瘦煤层在空气气化下的煤气热值能达到3 404 MJ/m3,优于地下褐煤空气气化所生成煤气的热值;贫瘦煤层在富氧水蒸气气化下,煤气的有效组分和热值随气化剂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氧气体积分数在40%~50%时产生的煤气比较适合用于燃气发电;污染物分析说明煤气冷凝水中部分污染物含量超标。通过对燃空区三维形状及模拟煤层顶板的分析,发现燃空区沿气化通道稳步推进,横向扩展宽度自点火点处的0.86 m缩小至终点的0.43 m;模拟煤层的表土下沉量约占总厚度的6.5%,下沉面积约占煤层总表面积的6.1%左右。  相似文献   
87.
采用三种不同的改性方法使胶原蛋白对超细纤维合成革基材(USFSLB)中的聚酰胺纤维表面进行修饰改性,即胶原蛋白-铬植物单宁(C-ChrT)修饰UFSFLB;乙烯基胶原蛋白涂覆超纤基材(USFSLB/CMA);乙烯基胶原蛋白点击修饰巯基化超纤基材(USFSLB-S-CMA)。并采用两种静态透水汽性检测方法探究温度和湿度对不同改性方法所得的USFSLB的吸湿透湿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三种改性方法所得的USFSLB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的静态透湿率(SWVT)的检测,可以明显看出三种改性USFSLB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的静态透湿率(SWVT)都较未修饰的USFSLB有明显提升,且随着温度湿度的上升,静态透湿率值都迅速增大。由此可见,三种修饰方法均对USFSLB的吸湿透湿性能有所提高,其中乙烯基胶原蛋白点击修饰巯基化超纤基材的透湿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巨厚砾岩下回采巷道冲击破坏机理,以千秋煤矿21141工作面(半孤岛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正常工作面和半孤岛面主应力场特征和回采巷道围岩区域主应力场特征,以及顶板破断产生的扰动作用对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影响。结果显示半孤岛开采引起的最大主应力较大,巷道围岩塑性区呈蝶形分布且在煤层中出现急剧扩展。然后分析巷道围岩蝶形塑性区急剧扩展的力学机制,得出巷道RPP曲线,阐述巷道冲击破坏的敏感因素,并揭示巨厚砾岩下回采巷道冲击破坏机理:处于半孤岛面中部的回采巷道在受到顶板破断产生的扰动作用后,巷道围岩区域主应力场突然发生改变,导致围岩蝶形塑性区急剧扩展,并以声响、震动和煤岩体抛出的形式释放存储于体内和围岩系统中的大量弹性能,出现爆炸式破坏的动力现象。  相似文献   
89.
采用常规压井方法处理无安全压力窗口裂缝性地层气侵时存在一压即漏、漏完仍喷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基于安全控制井筒压力并重建安全压力窗口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步压回法压井方法。介绍了五步压回法压井的基本原理和挤压转向、平稳压回、逐步刹车、吊灌稳压和堵漏承压5个步骤,给出了压井液排量、漏失压差、井口套压和安全压力窗口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五步压回法压井方法自2006年开始在塔里木油田推广应用以来,控制了1 138井次溢流和38次井控险情,大大提高了压井成功率。研究结果表明,五步压回法压井方法能有效控制井筒压力,实现喷漏同存裂缝性地层的安全钻进。   相似文献   
90.
KVITEBJΦRN油田是高温高压凝析气田,油层位于中侏罗纪BRENT组和下侏罗纪的砂岩中,经过几年的开采,地层压力亏空严重,造成井下情况复杂,无法进行钻井作业。为此,采用了以控制压力钻井为主的多项综合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井下钻井压力窗口窄小的难题。控制压力钻井是利用较低的钻井液密度和地面控制回压装置来调整井下压力的一项技术,能精确地控制井底压力接近或稍大于最大地层孔隙压力。同时采用支持该技术的其他配套技术:钻井液技术、不间断循环技术等,以适应高温高压环境,为钻井作业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该技术成功应用于KVITEBJΦRN油田的后续2口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