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6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确定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热休克对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热休克分别在37℃、43℃、45℃水浴30 min,24 h后应用ELISA法上清液检测MMP-1和TIMP-1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热休克后,上清液中MMP-1明显增高,并呈温度依赖性.热休克对其表达TIMP-1无明显影响.结论:热休克早期成纤维细胞产生的MMP-1导致真皮基质降解,在皮肤光老化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
姜黄素对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姜黄素抑制人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黑素瘤A375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姜黄素可使A375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变圆;姜黄素对人A375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nnexin V/PI双染法证实姜黄素可以诱导A375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姜黄素对人黑素瘤A375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维A酸(他扎罗汀和全反式维A酸)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热休克后,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影响,探讨他扎罗汀和全反式维A酸对热休克后的真皮发生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43℃水浴中热休克30 min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维A酸,24 h后应用ELISA法上清液检测MMP-1和TIMP-1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维A酸类药物作用于热休克后的成纤维细胞,可减少MMP-1,同时增加其抑制剂TIMP-1的含量.其中,他扎罗汀的效果优于全反式维A酸.结论 维A酸类药物对热休克后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在皮肤老化中有重要作用的MMP-1及其抑制剂TIMP-1有调节作用,可能对修复热休克导致的真皮基质改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4.
患者男,33岁,于1933年4月以头部、四肢起鳞屑性红斑4年,皮肤发硬、关节活动受限2年之主诉在我科就诊.  相似文献   
95.
为了探讨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银屑病患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我们对24例长期服用某些免痊抑制剂及44例未服用免疫抑制荆的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的浓度进行检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对太田痣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波长1064nm、脉宽10ns的激光治疗200例太田痣,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5次,平均治疗间隔时间4.26月。结果:治疗1次有效率为65.00%,治疗2次、3次显效率分别为53.06%、82.05%,治疗4次、5次治愈率分别为44.44、80.00%,显示治愈率随治疗次数增加而提高。结论: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太田痣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无瘢痕,美容效果显著,操作简便,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7.
中国致病真菌48年动态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研究1499年~1996年中国致病真菌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统一方法多中心在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致病真菌动态分析。结果:从1949年~1985年21459株,1986年9139株及1996年18085株临床分离到的致病真菌动态分析发现近10年来致病真菌分布有明显差异,红色毛癣菌所占比例从1986年的45.4%下降至1996年的34.5%,但仍居首位;白念球菌从1986年的5%上升至1996年的19.6%而居第2位。结论:从我国1949年至1996年临床分离出致病真菌48683株分析看来,白念珠菌的地位已明显上升。这些结果对指导临床治疗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
Fas、FasL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引发的免疫调节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方法研究银屑病患者不同期皮损中Fas,FasL表达与细胞凋亡,局部单一核细胞浸润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角质形成细胞既可表达Fas,又可表达FasL二者分布基本一致,Fas,FasL表达强的部位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明显,而局部单一核细胞浸润减少,(2)患者进行期斑块型皮损中Fa  相似文献   
99.
皮肤型着色霉菌病,临床形态多种多样,特别是非典型病例易与其它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混淆,造成误诊或漏诊.兹报告1例曾被误诊为寻常性狼疮达9年余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FGF10 mRNA在22例正常皮肤组织、银屑病皮损和未受累皮肤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原位杂交法检测发现,在22例正常皮肤组织、银屑病皮损和未受累皮肤表皮的全层或表皮中下层可见FGF10 mRNA表达(95%);在正常皮肤表皮的基底层或少量细胞内可见FGF10 mRNA的表达(5%);在寻常型银屑病非皮损表皮的中下层或个别细胞内可见FGF10 mRNA的表达(82%).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皮中FGF10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FGF10 mRNA在银屑病发病早期阶段的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早期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