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9篇
医药卫生   3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犬细小病毒血凝的检测和血凝抑制试验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化血凝和血凝抑制(nmm)试验条件,提高HA/HI试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方法 在不同的缓冲液、pH值、猪红细胞浓度、BSA浓度下进行HM/HI试验,选择合适的HM/HI条件.结果pH7.0、0.1%BSA、0.2 mol/L PBS、1%猪红细胞可作为HA/HI试验合适的反应条件,猪血球可保存12 d不影响试验结果.结论 方法 优化后稳定性增强、检测时间缩短、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72.
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及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的治疗效果. 孵化法制备AmB-PBCA-NP,聚山梨酯-80表面修饰,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建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动物模型,比较不同制剂治疗后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及脑内真菌感染情况.AmB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可测得浓度,3 h后达(132.52±3.67) ng/g,明显高于同期AmB-L脑内浓度;经AmB-PBCA-NP治疗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脑内染菌量下降.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脑靶向作用,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3.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反应.由于缺乏对该种药物反应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的了解,国内往往将其诊断为重症药疹,在这部分患者中往往包含有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重症药物反应主要由少数药物所致,如别嘌醇、卡马西平等.而由柳氮磺吡啶引起者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0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1:1.87,发病年龄13~81岁,平均51.52岁.58例皮肌炎患者以皮肤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占62%,皮肤损害中以双上眼睑紫红斑最多,占70%.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PK)阳性率分别为74.3%和51.4%,抗Jo-1抗体阳性率为1.4%.肌活检肌炎性和肌电图肌源性改变分别为90%和56.9%.恶性肿瘤伴发率约为12.9%.结论:45岁以上的患者要注意对恶性肿瘤的筛查.  相似文献   
75.
着色芽生菌病为慢性病,容易侵犯淋巴系统,具有潜在致癌性.其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裴氏着色霉和卡氏支孢霉,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本文综述着色芽生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真菌学指标变化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资料完整的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的脑脊液真菌涂片,进行菌体计数、真菌培养和乳胶凝集试验.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口服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疗程≥6周作为初期治疗,后给予氟康唑或(和)伊曲康唑口服≥2个月作为维持治疗,28例患者均完全治愈.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前脑脊液真菌涂片阳性率为92.9%,随着治疗的进行,真菌涂片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菌体计数明显减少,但初期治疗结束后仍有患者真菌涂片结果为阳性.真菌培养生长所需时间逐渐延长,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周真菌培养结果均转为阴性.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100%,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滴度小断下降,但与菌体计数降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需要综合评价真菌学指标,对每个指标需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7.
皮肤奴卡菌病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48岁,农民,因右臀部溃疡、窦道伴疼痛9个月入院。患者因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林可霉素(1次/d×6d)后,即在局部出现蚕豆大的硬结,略痛,热敷2周后消退。近4个月后局部出现约5cm的肿块,表面红,痛热明显,“头孢雷定”,“头孢...  相似文献   
78.
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殖器疱疹2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5月~1998年8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24例生殖器疱疹(GH)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对照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科性病门诊患者,均有婚外性交史,按《性病防治手册》(叶干运主编.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9)标准确诊,随机...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菌临床离株DNA PCR指纹的差异,找出一种区分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类方法。方法:采用寡核苷酸重复序列(GACA)4、(GTG)5及M13中心序列(5′-GAGGGTGGCGGTTCT-3′)3上物,对23株红色毛癣菌和11株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DNA进行PCR扩增,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在3种引物的扩增产物中,均可见红色毛镁菌和须癣毛癣菌呈现出不同的DNA指纹,其中,以引物(GACA)4扩增的条带差异最为清晰。结论:X工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可以用PCR方法加以鉴别,以(GACA)4作引物 区这两种菌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0.
目的:用AP-PCR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的临床和环境分离株,观察PCR指纹与血清型的关系。探索PCR指纹对于新生隐球菌的分型标准。方法:采用3种寡核苷酸重复序列即CN1[(GTG5)]、CN2[(GACA)4]和CN3[(GATA)4]为引物对从患和鸽粪中分离到的48株新生隐球菌DNA进行扩增,根据圹增产物的电泳带型对比PCR指纹和血清型之间的关系。结果:38株血清A型株中,34株有完全相似的DNA带型,另4株中1株与血清D型的DNA带型相似,3株的PCR指纹与血清A、B、C、D型的带型均不相同,各有独特的PCR指纹带型。2株B型和2株C型产生几乎完全一致的PCR指纹带型,3株D型和3株其他隐球菌则各自产生特定的DNA带型。结论:(1)大多数血清A型产生隐球菌株具有相似PCR指纹带型;(2)血清B型和C型(gattii变种)的PCR指纹不易区别,相同血清型不同的株可能有不同的PCR指纹带型;(3)PCR指纹法用于新生隐球菌菌株鉴定的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